熱詞裏的中國活力 | 鄉村裏悄然發生的“next level”

發表于:2024-05-24 10:22:41

  抹茶、魚子醬等隱藏款農特産品“出圈”;貴州“村超”模式被海外復制;越來越多身懷一技之長,具有創新精神的“新農人”變身“興農人”;在村裏喝一杯“村咖”,正在成為一種時尚……這些鄉村生活中不斷涌現的新場景讓網友感嘆,如今的鄉村已經是next level!

  村裏的農特産品“藏”不住了

  提到鵝肝,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法國。實際上,現在全球45%的法式鵝肝産自中國。人們吃到的鵝肝,很可能就産自安徽省的霍邱縣。

大別山間的朗德鵝肝

  今年年初,在網絡“農特産品摸底”中“出圈”的安徽霍邱“法式鵝肝”,實際上已經在中國默默發展了二十多年。在霍邱縣,引種于法國的朗德鵝養殖和加工制造企業共有100多家,年生産鵝肥肝5000噸以上,是全國最大的鵝肥肝生産基地。

  “高大上”的食材和名不見經傳的小縣城,形成強烈的“反差萌”,四川雅安的魚子醬也是如此。

無人機拍攝的四川雅安天全縣冷水魚養殖基地一角 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攝

  魚子醬主要由鱘科魚類的魚卵(籽)與食鹽加工而成,由于野生鱘鰉魚變成瀕危物種,各國都在發展人工養殖。近年來,隨著鱘魚養殖技術的突破,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魚子醬生産國和出口國,供應著全球60%的市場。其中四川雅安魚子醬年産量超60噸,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等。現在,世界上每100克魚子醬就有12克産自四川雅安。

  除了鵝肝和魚子醬,貴州抹茶也是名副其實的隱藏農特産品。目前貴州抹茶出口量已經是全國第一、全球第三。2023年,貴州抹茶銷售突破1000噸,産值3.2億元,出口量達到400噸。

  “村超”模式被海外復制

  近年火爆全國的貴州“村超”,其影響力在持續擴大。從英國球星邁克爾·歐文送祝福,到“村超”與英超牽手,再到今年先後迎來法國青年代表隊和利比裏亞社聯足球隊,“村超”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圈粉”越來越多。如今“村超”的風已經從歐洲吹到了非洲,“村超”模式在非洲貝南和南非等地得到復制。

3月31日,貝南當地村民球員在非洲“村超”比賽中拼搶

  今年3月以來,在中國援貝南棉花技術援助項目組的幫助下,借鑒貴州“村超”經驗,貝南已經組建起12支村級足球隊,非洲的“村超”聯賽也正如火如荼。非洲的貝南共和國對于“村超”的復制,是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又一例證,展現了“村超”模式的國際吸引力和適應性,也向世界傳遞著中國鄉村發展的新氣象。

  “新農人”帶來興農“黑科技”

  近年來,農村獨特的資源稟賦和廣闊的發展空間,以及與城市間不斷縮小的差距,吸引了眾多“新農人”返鄉創業。這些返鄉的“新農人”,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投身于農業生産,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興農人”。

  在廣西來賓,幾位“90後”給拖拉機安裝了北鬥導航係統,不僅擴大了自家甘蔗種植的面積,還為周邊農戶提供農機社會化服務。此外,植保無人機、智慧農業物聯網也成為“新農人”農業生産的“新式裝備”,不僅提高了效益,解放了勞動力,也進一步提升了農業的全程機械化程度。

  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農村網絡電商應運而生。在延安,“新農人”順應發展潮流,憑借種養新手段、行銷新思路,靠著一塊小小的手機螢幕,採用網絡直播、短視頻等手段,幫助當地民眾創業就業,為鄉村發展注入新活力。

  不少“新農人”表示,作為年輕人,就要讓家鄉和過去不一樣,用自己所學的現代技術,用自己的真本事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

 一杯“村咖”映照出鄉村生活新場景

  咖啡館曾是城市“小資生活”的代名詞,如今卻在鄉村“火”了起來。近年來,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農村地區,咖啡館逐漸變多,吸引無數城市人到訪打卡。

秦嶺腳下鄉村咖啡館晉身新“網紅” 新華社記者 孫正好攝

  咖啡在鄉村扎根,是咖啡文化與鄉村文化的有機融合。消費者在品味醇香咖啡的同時,還能欣賞鄉間景色。一杯“村咖”不止是賣咖啡,更是賣風景、賣生態,消費者對此很買賬。

  鄉村旅遊熱門大省浙江是村咖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浙江湖州的安吉縣雖常住人口不到60萬人,187個村裏咖啡館已達300多家,每人平均咖啡店擁有數量可與有8000多家咖啡館的上海相媲美;浙江麗水的青田縣常住人口50多萬人,2021年200多家咖啡館,到2023年400多家,同時發展咖啡豆生産線,産業不斷壯大。

  南昌市社會科學院院長戴慶鋒表示,在多元化、差異化的消費心態和理念下,跨界融合是消費新業態的常規動作,除提升産品品質外,咖啡跨界融合更要把文化要素融入産品服務中,這才是“村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策劃:劉娟

監制:唐心怡

編輯:周佳苗 杜佳蕙(實習)

校對:馬宇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