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地有聲丨龔克:人工智慧如何推動綠色轉型?

發表于:2024-05-25 08:50:43

圖為龔克在2024西湖論劍·數字安全大會上發表主題演講

龔克: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

當今,氣候變化與環境問題成為全球最為關心和憂慮的問題。人類生存發展要依賴地球,無論是哪國人,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面臨著地球環境變化帶來的威脅。可以説,當前人類面臨最大的安全問題是能否在地球上可持續生存。

綠色轉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不言而喻。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以新質生産力為推動力。其中,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數字技術的持續突破,已經成為推動綠色轉型的強大引擎。

綠色轉型勢在必行

使用人為和自然因素以及僅使用自然因素觀測和模擬的全球地表溫度變化(年平均值)

如圖顯示,以氣溫升高為例,向上的黑色曲線是觀測到的地球表面溫度自工業革命以來至2020年增長的情況。地球表面溫度的年平均值持續上升,這會破壞人類在地球上的基本生存條件。通過來自60多個國家包括我國在內的科學家的共同研究,得出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地球表面溫度的上升是由包括工業污染、交通等人為因素,也包括火山爆發、太陽黑子等自然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2016年,全世界178個締約方共同簽署氣候變化協定《巴黎協定》,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統一安排,以保證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前工業化時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內,以便在今後的時間裏“修復”地球。這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工作。

因此,我們必須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人工智慧是綠色轉型的有力推手,二者緊密相連。為了更好的解決全球污染、氣候變暖等問題,聯合國有份報告提出一個模型,運用“治理、投入、參與、科技、能力”五個杠桿,分別建設作用在“人類福祉與能力、可持續的公平經濟、糧食係統和營養模式、能源去碳化與普遍獲取、城市與城市周邊發展、全球環境共性問題”六個支點上,以撬動和實現“2015年後可持續發展議程”中所提出的目標,其中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就是能源的去碳化以及普遍的可獲取。

因為模型大、參數大、數據多等問題,能源去碳化對今天的AI發展是一個極大的挑戰。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要發展綠色的人工智慧,以數字技術新質生産力為動力的綠色轉型勢在必行。

人工智慧會成為綠色轉型的強大動力

人工智慧不是新技術,20世紀50年代,一群不同學科的年輕人,將人工智慧推上了歷史舞臺,但一直到2014年才出現突破。通過深度學習、大數據、大算力的結合,解決了長期以來人工智慧走不出實驗室、走不出學術論文的困境。如今,人工智慧終于走進了人們生産生活之中,但真正突破的關鍵在于人工智慧走上了學習的路線,它學會了學習。不是將所有的知識灌輸給它,而是讓它向數據學習,自己通過學習來進行發展。

近年來,“大模型”帶來大突破。2022年11月30日ChatGPT發布以來,不到一周,用戶超過百萬;不到兩個月,用戶超過1億。一年後,其用戶達1.8億,月訪問量在16億左右。

去年麥肯錫通過6個月的調研得出:在亞太和北美地區,41%的被調查者在工作或生活中常規性地使用AI工具;在技術、媒體、電信領域,50%的被調查者在工作或生活中常規性地使用AI工具;17-32歲的被調查者常規使用AI工具者達51%。

“大模型”的突破既靠規模擴張,更靠演算法創新,其最為關鍵的是掌握了語義,從而跨越了模態。

怎麼獲得語義?語義是由上下文決定到底是什麼意思,上下文越長,意思就越準,訓練的數據非常大,要用很長的上下文來精確地決定語義。舉一個例子,在做三角幾何題時,不是直接告訴答案,而是告訴你應該怎麼做。

隨著OpenAI視頻生成模型Sora、阿裏發布視頻肖像框架EMO、清華-生數科技聯合發布國産自研的視頻大模型ViDo、OpenAI發布GPT-4o、Google發布Project Astra。AI越來越走進我們的實際生活,新的工作模式正在産生。

當今,我們應大力實施AI+,推動AI從Chat發展到Product。比如,推動人工智慧+環境保護,人工智慧可以通過對環境數據的分析和處理,實現對生態環境的智能監測和預警、智能治理和管理、智能決策和規劃。

人工智慧是先進生産力,但遠未成熟,存在技術瓶頸和社會憂慮。一方面要推動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讓人工智慧先進生産力服務高品質發展,並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創新發展人工智慧,提升其有效性、可信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要採取措施提升人工智慧係統抵禦攻擊、幹擾的能力,建立並提升其保護數據安全、個人隱私的能力。

總的來説,正確認識人工智慧,不要神話,也不要妖化,要實實在在地看待現在的發展可能會對人類帶來的益處與風險。

發展自主、安全、可控的信創技術

信創,即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在智能化新形勢下,發展自主可控的信創技術,關係到未來我國智能經濟的穩定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持續增強。因此,發展信創産業成為推動經濟智能化轉型的動力。

人工智慧來了,我們應抓住人工智慧的機遇,建立起適應于新一代智能化發展的中國資訊係統的底座,這個底座是內生安全的底座。這是現在要推信創2.0,新一代信創+AI的原因。

推動綠色化、數字化協同轉型,需要自主、安全、可控的信創底座,而這個底座不是跟在別人後頭適配的底座,而是擁抱AI,創新發展的底座。

 

策劃:劉娟

監制:唐心怡

編輯:李然

校對: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