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地有聲丨林毅夫:理念、人才、大市場、産業配套是當前中國發展的比較優勢

發表於:2024-05-07 17:44:39

  當前中國發展有哪些比較優勢?中國的“新三樣”為何具有國際競爭力?如何更好地發展新質生産力?近日,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接受新華網採訪,他&&,理念、人才、大市場、産業配套是當前中國發展的比較優勢,中國在進一步發展上還有很多潛力,把比較優勢發揮好,經濟就會有競爭力。

當前中國發展有哪些比較優勢?

  林毅夫:首先,我們有理念的引導,這一點很重要,沒有理念就不會採取行動。

  其次,我們有人才的優勢,新技術需要人才,中國14億人,人才眾多。

  再次,我們有市場的優勢,中國有全世界最大的單一市場,新技術開發出來後都可以在中國大市場上實際應用,以提高技術的成熟程度。

  最後,我們有硬體的優勢,中國有全世界最好的産業配套,可以很快地把理念變成産品,滿足國內國際市場的需要。

  我們在進一步發展上,還有很多潛力,把每個地方的比較優勢發揮好,經濟就會有競爭力。

中國“新三樣”為何具有國際競爭力?

  林毅夫:中國把科技力量應用到産業發展上,利用國內的優勢,給世界提供高質量、價格合理的、大家用得起的新技術和新能源産品。一方面有利於國內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有助於綠色低碳發展。中國的新能源産業,比如太陽能、風能、鋰電池等,不僅有助於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還可以為世界上其他國家履行減碳承諾提供技術支持,這對中國和世界而言都是貢獻。

如何更好地發展新質生産力?

  林毅夫:現在我們的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板、鋰電池等新能源産品發展得那麼紅火,這充分體現出優勢資源組合的效果。要把新質生産力發展出來,必須讓各種優勢的資源組合在一起。這裡既要有教育的支撐,也要有金融的支撐,更要有政策的引導。

  發展新質生産力是一個和發達國家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的機會。我們現在有新質生産力這一理念,同時調動每個人的積極性,利用國內市場和産業配套的優勢,相信我國能夠在這一輪新的科技革命當中,在引領新興産業、未來産業方面取得不錯的成績。

怎麼看“卡脖子”問題?

  林毅夫:我們希望科技創新成果能夠和其他國家相互分享,這是互利雙贏的,但是現在碰到一些“卡脖子”的事。美國為了保持當前的優勢,對我們發動科技戰,把中國的一些企業列入“實體清單”,但中國的發展不會因為別人“卡脖子”就不發展了。我們需要利用新型舉國體制,針對被“卡脖子”的地方,給予足夠的資源,取得攻關突破。中國已經到了一個發展階段,只要下定決心,不管多難的技術,快則三年,慢則五年,我們應該都可以突破。“卡脖子”並不影響中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

策劃:劉娟

監製:唐心怡

編輯:周佳苗

採訪:王雲霞 常穎

後期製作:仇炳宸

設計:李權

統籌:楊柳

校對:馬宇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