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客觀察丨“中國傾銷過剩産能”三問

發表於:2024-04-25 18:40:02

眾多新能源車企亮相車展。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

近期,部分美西方政客和媒體不斷渲染所謂“中國産能過剩論”,並明確指向中國的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産品,聲稱由於政府補貼,中國新能源行業“産能過剩”,這些“過剩産能”正以低價傾銷海外,影響其他國家的經濟。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所謂“中國産能過剩衝擊世界市場”是偽命題。“中國傾銷過剩産能”為何站不住腳?“思客觀察”邀請多位專家對此分析回應。

問題一:出口等於“輸出過剩産能”嗎?

在關於中國産能是否過剩的討論中,美西方常常將“産能過剩”定義為超過國內需求的生産能力。但這一説法顯然違背經濟學常識。今天的市場是開放的市場,今天的世界是經濟全球化的世界,一國在規劃産業發展時,不僅需着眼國內市場,也要兼顧國際市場的需求。因此要以市場眼光和全球視野,從經濟規律出發,客觀、辯證看待産能問題。

以新能源車為例,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1465萬輛,其中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銷量為120.3萬輛,僅佔全球銷量的8%。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楊水清&&,根據國際能源署發布的《2023年全球電動汽車展望》測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將達4500萬輛,即便我國保持每年20%的産量增速,到203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産量也僅為3435.2萬輛,仍低於全球的需求。這表明,當前中國新能源汽車産能不僅沒有過剩,甚至還需要不斷發展以滿足更大市場需求。

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金瑞庭&&,若超出一國所需即為過剩産能,則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基礎將不復存在,比較優勢理論也將失去基礎,這明顯與西方經濟學的自由貿易理論和勞動分工理論相悖。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新興經濟體研究室主任李大偉同樣認為,將出口定義為輸出過剩産能,完全是對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分工理論的否定。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早在數百年前就提出了國際分工的概念,隨着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不同國家在不同商品或服務的生産中具有各自的比較優勢,因此出口自身具有相對比較優勢的産品,進口自身具有相對比較劣勢的産品,並通過國際貿易實現自身産出的最優解,這一理論已經成為經濟學的常識。

美國在2023年共出口9120萬噸液化天然氣,成為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出口國。此外,美國生産的芯片、德國生産的汽車80%都用於出口,波音、空客生産的客機也大量出口。那按照美西方的邏輯,是否説明這些國家在向世界輸出過剩産能?

問題二:産品價格便宜就是傾銷嗎?

中國大力發展新能源産業,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新三樣”出口為全球廣大消費者提供了優質商品,不斷滿足全球市場的需求。但部分美西方政客對此視而不見,對中國新能源産品提出了所謂“傾銷”的指控。

什麼是傾銷?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姚景源&&,通俗地説,傾銷就是把産品以低於其成本的價格出口國外,而我們的“新三樣”出口是賺錢的,説明出口商品並沒有低於其正常價值。

李大偉指出,不能簡單地把出口商品的價格優勢認定為“傾銷”,因為這種價格優勢很可能是因技術優勢、規模經濟優勢形成的。據統計,我國汽車産業的利潤率仍然保持在5%左右,説明我國汽車産業的整體運行是十分健康的。李大偉&&,目前中國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的出口價格一直在上升,這證明“新三樣”出海後的銷售價格是高於其正常價值的,因此所謂的“傾銷”根本不存在。

彭博社分析稱,在電動汽車領域,中國絕大多數排名靠前的汽車出口商産能利用率處於國際公認的正常水平。中國電動汽車出口量佔總産量的比例遠低於德國、日本、韓國等主要汽車生産國,出口的價格也符合市場規律,根本不存在傾銷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合作研究部主任劉英表示,出口産品價格便宜不代表傾銷,中國是唯一擁有完整的聯合國産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超大規模市場需求加上長期技術創新的積累,以及完整的産業配套,使得中國有能力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讓全球消費者受益。

問題三:補貼措施“只許州官放火”?

有外媒把矛頭指向中國政府對中國新能源車實施的稅收減免和高額補貼政策。但這種攻擊恰恰暴露了美西方在對華貿易議題上採取的雙重標準。

早在我國新能源汽車起步之初,為扶持初創型企業的發展,我國政府給予了部分稅收優惠與補貼政策。但從2016年起,中國正式對新能源汽車行業財政補助採取退坡機制;2022年12月31日,“插電混合動力車4800元/輛、純電動車12600元/輛”的國家財政補貼正式退場。

如今在電動汽車領域,反而是美國、英國、法國在推行較強力度的補貼政策。美國政府通過《通脹削減法》為包括電動汽車在內的清潔能源産業提供約3690億美元稅收激勵和補貼。歐洲多個國家也從公司稅收到個人購置等方面普遍對電動汽車産業實施補貼措施。

楊水清&&,政府補貼並非“中國特色”,法國消費者購買電動汽車可獲得4000歐元補貼,低收入家庭可獲得7000歐元補貼;德國從2016年開始就推行了補貼政策,消費者購買電動車最高能獲得4000歐元的補貼,並且免繳機動車購置稅。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直言,“現代經濟體幾乎沒有一個例外,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自己的一個重要産業,最開始都是政府補貼的。相當於騎馬的時候,先扶上馬,要送一程。如果這個産業做起來了,就不用補貼了;如果産業做不起來,補貼也不給了,也就是自生自滅了。這幾乎是現代國家産業發展最基本的一個規律。”

中國“新三樣”在國際市場上所擁有的競爭力,絕不是來源於政府補貼,而是來源於中國新能源産業的持續技術創新、完善的産供鏈體系和較高的勞動生産率。

金瑞庭&&,中國新能源産業的發展將穩定全球供需體系,無論是“新三樣”産業鏈上游、中游,抑或是下游,都能在中國找到最佳的合作夥伴。當前,中國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以“新三樣”為代表的中國製造出海,不僅惠及自身,也為世界經濟復蘇和增長注入更多更強動力。

 

  駁“中國産能過剩論”系列報道:

  思客觀察 | “産能過剩論”的老調為何重彈?

思客觀察丨中外專家:中國新能源産業給世界帶來了什麼?

 

策劃:儲學軍

監製:車玉明 劉加文

執行策劃:劉娟

統籌:唐心怡

主筆:馬宇聰

編輯:楊柳 崔祎璁 張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