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看中國丨變化的大慶,不變的精神

發表於:2024-04-20 09:18:51

 

1964年4月20日

《人民日報》刊發長篇通訊《大慶精神大慶人》

大慶精神與大慶人開始為國人熟知

 

《大慶精神大慶人》為第一篇公開向全國報道大慶石油會戰的長篇通訊。(圖片來源:共産黨員網)

 

60年間

一代又一代大慶人

憑藉着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氣概

把曾經荒無人煙的茫茫大地

變成生機勃勃的“石油之城”

 

1965年,大慶人破凍土,鏟積雪,興建新油井。新華社記者 李基祿 攝

 

如今的大慶

重構産業 經濟轉型

正在從傳統的“老工業城市”向

“中國新興的工業城市”

華麗轉變

大慶城區一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今天

就讓我們跟隨衛星視角

走進這座鐵人鑄就的城市

 

石油之城

 

 

“1959年9月26日

位於松嫩平原上大同鎮附近的松基三井喜噴工業油流

標誌着大慶油田誕生……”

這句耳熟能詳的話語背後

是那段充滿激情的歷史

頭頂青天、腳踏荒原

大慶從這裡走來

 

人們在大慶油田松基三井參觀(2019年6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新中國成立初期

我國石油工業落後

石油開採面臨困境

“貧油”嚴重制約着經濟社會發展

大慶油田的發現

從此翻開了中國石油開發史上

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一頁

 

如今

靜靜矗立的松基三井

讓人依稀還能看到

當年那波瀾壯闊的創業歷程

 

鐵人王進喜為制服井噴躍入泥漿池的情景

是一代代人的時代記憶

曾經那波瀾壯闊的石油大會戰

書寫着石油之城的情懷與傳奇

 

王進喜用血肉之軀奮力攪拌泥漿(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每年有無數參觀者走進鐵人王進喜紀念館

聆聽鐵人的英雄事跡

重溫那激情燃燒的歲月

 

觀眾走入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參觀。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鐵人公園、鐵人廣場、鐵人大道、鐵人中學……

鐵人印記隨處可見

訴説着大慶的歷史傳承

展現了石油工人賦予這座城市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力量

 

 大慶油田1205鑽井隊的部分隊員在鑽井&&上合影(2019年9月28日攝)。1205鑽井隊是王進喜帶過的隊伍,是鐵人精神發源地。新華社發(謝劍飛攝)

 

生態之城

 

 

如果你從未到過大慶

也許會覺得這座城市

黑煙滾滾、油漬遍地

除了磕頭機和井架

了無生趣

但其實

這座中國最大油田

入目滿眼,皆是蔥鬱

花香撲鼻,更是沁人心脾

 

這是大慶油田一角。新華社發(趙永安 攝)

 

這裡

森林總佔地面積413萬畝

草原597.5萬畝

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4平方米

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44%

是座名副其實的

“綠色油化之都”

 

大慶龍鳳濕地(資料照片)

 

這裡

擁有中國面積最大的城中濕地

龍鳳濕地

濕地面積5050.57公頃

徜徉其中

你可以

聽鶴唳鳥鳴 聞花草之幽

賞濕地美景 感自然清新

 

這是大慶龍鳳濕地大橋橫跨龍鳳濕地自然保護區。新華社記者 王凱 攝

 

這裡有大小湖泊217個

湖在城中、城在湖邊

構成了我國少有的城市景觀

是座美不勝收的

“天然百湖之城”

 

圖片大慶市黎明湖夜景(資料照片)。新華社發(劉為強 攝)

 

城市生態不是一天變好的

曾經

這裡也經歷了

工業污染、土地沙化

大慶人經過數十年的不懈努力

造林防沙、節能減排

以特有的“大慶精神”接力奮鬥

摸索出一套治理油田生態建設的方法

 

人不負青山

青山定不負人

如今

大慶已從當年的荒原

變成一座天藍水碧

柔草芳華的“生態之城”

 

近年來

隨着濕地保護工作的不斷加強

整個生態系統逐步改善

這裡已經成為丹頂鶴、白鶴、

沙丘鶴等數百餘種珍惜鳥類的棲息家園

 

在黑龍江省大慶市林甸縣鶴鳴湖鎮建國村,野生丹頂鶴在田間飛翔。新華社記者石楓 攝

喇嘛甸濕地上兩隻鳳頭麥雞比翼齊飛。圖片來源:黑龍江日報

 

創新之城

 

 

石油

是大慶最響亮的名片

隨着時間的推移

這座城市也開始遭遇經濟轉型的巨大挑戰

推動東北全面振興

根基在實體經濟

關鍵在科技創新

方向是産業升級

這為大慶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

 

大慶油田一處鑽井群(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進入新時代

大慶依託高新區的蓬勃發展

開啟“二次創業”

“油頭化尾”産業全鏈突破

新材料産業加速集聚

汽車産業實現集群發展

是它發展的新航標

 

古龍頁巖油試驗區的井場

200多塊光伏板組成的發電設備

24小時不間斷地供電

 

這是大慶油田古龍頁巖油1號試驗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在陽光下

那些深藍色的光伏板整齊地排列成矩陣

仿佛是大地上的琴鍵

奏響了綠色發展的樂章

 

 

大慶油田星火水面光伏電站局部(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而那些轉動的巨大風機葉片

像是巨人的翅膀揮動着

輸出着源源不斷的綠色電力

 

 這是大慶一風電項目的風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在沃爾沃汽車生産線上

部件流轉不息

在尖端技術加持下

平均每3分鐘

就有一台新車從這裡下線

這裡不僅是汽車的生産基地

更彰顯智能工業的發展趨勢

每一次機器的轉動

都是高效生産與精密製造的體現

 

這是大慶沃爾沃汽車製造有限公司的廠房(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大慶沃爾沃工廠的傑作S90豪華轎車生産線。圖片來源:黑龍江日報

 

如今

大慶正展現出更多的“新風景”

不僅有城市的美麗

産業的繁榮

更有這座城市

對未來的無限探索和對歷史的精神傳承

 

這片黑土地

正煥發新的活力!

 

*新華網思客綜編自新華社、新華網、黑龍江日報、大慶市人民政府官方網站等

 

策劃:劉娟

監製:唐心怡

編輯:李然、馬宇聰、杜佳蕙(實習)

視覺設計:李權

衛星技術:李雙宇

校對:孫惠

 

衛星技術支持:

中國四維測繪技術有限公司

 

衛星影像來源:

中國四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