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見初心——從一枚紅色印章中感悟初心與自信

發表於:2023-11-22 18:11:38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傳承命脈。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中最根本、最深沉、最持續的動力源泉。今天,我們從新中國剛剛成立時的一枚印章,感悟我們中華文明的力量,感悟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

  故事要從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上海開始。回望歷史,中國共産黨在1949年解放上海,可謂是人類一次戰爭史上的文明創舉。從佔領到接管,從管控到治理,從模仿到創新,在上海形成了一套全新的管理體制和方法。中國共産黨成功接管、治理上海,讓一些叫囂“共産黨能打下一座城市,但他們管理不了一座城市”的人閉上了嘴。

  1949年4月,經過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後,國共雙方的軍事力量形成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相繼解放南京、杭州等地後,蔣介石勒令麾下死守上海以待國際局勢變化。國民黨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更是揚言要讓上海變成“第二個斯大林格勒”。上海是中國共産黨的誕生地,是“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的據點”,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城市和經濟中心,也是帝國主義利益在華最集中的地方,還是遠東第一國際大都會。上海戰役怎麼打牽動着中國人民乃至世界的目光。

  解放上海這一光榮而艱巨的任務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就交給了由陳毅、粟裕領導的第三野戰軍。上海一度作為亞洲最大的城市,最繁華的商業中心,這裡的勢力盤根錯節,有着國民黨控制的特務機關、有着猖狂的本土黑幫勢力,還有各種外國租界。而且,國民黨軍隊在撤離南京後,將大部分部隊都集結在上海,上海周邊的郊區地形平坦,村莊稠密。河流那更是溝渠縱橫。國民黨的駐守部隊建造了大量水泥地堡,形成了嚴密的防禦體系,而且上海市內,高層建築林立且堅固,曾經就有國軍在四行倉庫以450餘人的戰鬥人員,與日軍精銳第三師團血戰四天四夜的輝煌戰績,此外海上還有着美國艦隊在虎視眈眈。

  此時,擺在第三野戰軍面前的有兩大難題,一是難攻佔,二是難接管。更重要的是,倘若在戰役中讓人民群眾生命財産蒙受重大損失,導致上海被打爛、打毀,那麼即便軍事上取得了勝利,也會給歷史和人民留下深深的遺憾。

  在這樣的背景下,陳毅司令提出包括不準開炮、不入民宅等非常苛刻的入城守則,無疑是極具挑戰性的,同樣也是更具有政治眼光和大局意識的。事實也證明,正是因為有着嚴明的軍紀和高瞻遠矚的政治意識,上海解放時,那令舉世震驚的一幕才發生在人民軍隊身上。

  槍聲停息後的早晨,上海市民驚奇地發現,馬路兩邊的地上睡滿和衣而眠的解放軍戰士。我軍在進攻上海市時,這座東方大都市沒有停過水,也沒有停過電,電話能照樣通,就連商鋪也能正常開門,城內的百姓們的生活沒有受到很多的影響。隨後,相關照片出現在了西方多個國家的報紙上,讓無數人感嘆“天下竟然還有這樣的軍隊”?

  面對難以攻克的上海,怎樣接管才是這次戰略考量的重點。之前,我們的戰士們在成功打下杭州、南京等地之後,也因為管理的問題鬧出了一些的笑話。此時,國內國外有不少人認為共産黨和人民軍隊都是“土包子”,即便能打下上海,也沒有能力進行管理,在等着看笑話。所以毛主席提出,打上海不僅要軍事進城,還要政治進城。這充分體現了我黨的軍事自信和政治自信。

  正是基於這種政治上歷史上的戰略考量,上海解放後,陳毅市長積極團結爭取知名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等各界人士,對進步的原國民黨政府的工作人員也量才錄用,充分彰顯了共産黨人的政治智慧和廣闊胸襟,順利實現了從百戰沙場到十里洋場的跨越。於是,整個戰役還在進行時,神奇的一幕發生了。數以千計的新上海的建設者們,從延安、北平以及各解放區匯集在三野。這些幹部有的是以前從事上海地下工作的,有的是土生土長的上海本地人,有的是經濟學家、銀行家、企業家。這些精英人才們匯集在一起,事無巨細的互相討論互相驗證,爭取儘早地匯總出接管上海的具體方案。

  上海,當時就號稱東方巴黎。和巴黎等大都市一樣,大都市的興起自然與內河水運密切相關。上海市內江河縱橫,港渠交錯,水運資源豐厚,有”江海之道津,東南之都會”之稱,是重要的國內貿易中心和航運中心。所以,上海的內河管理當是華東軍政委接管上海的一項重要工作。為此,剛成立的華東軍政委員會交通部,就下設了內河航運管理局。本文介紹的這方以楚石為印材的行政章,即為解放初期華東軍政委員會交通部內河航運管理局的行政公章。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設東北、華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六大行政區,分別管轄各省區,省下設專區,專區下設縣,大體分四級行政區劃。華東區軍政委員會於1950年1月宣告成立,機關駐上海市。1953年1月根據《中央人民政府華東關於改變大行政區人民政府(軍政委員會)機構與任務的決定》,中央人民政府華東行政委員會成立,華東軍政委員會撤消。據此可知“華東軍政委員會交通部內河航運管理局”機構存屬時間為三年。印章的正上方有年代標記為“1952”,此標記遵印章古法,應為該印當時雕刻的年代。從隋唐開始,中國古代的官印,背款有年款的記載。此枚印章,具體成印是1952年幾月已無從考證。但1953年1月華東軍政委員會撤消,顯然該印的最長使用時間上限不超過一年,最短可能是幾個月。儘管使用時間不長,這方印見證了建國初期我國行政機構的設置和發展過程,為歷史提供了寶貴的重要資料。

  筆者有幸查到了該枚印章使用的文件。上圖的木帆船登記證,其左上角鈐印的就是這枚印章,證明該印章在解放初期上海是確實使用過的。

  該印印面正方形,邊長為3.7厘米,高2.5厘米。印面全稱為“華東軍政委員會交通部內河航運管理局印”。字體分為三排陽文扁SimSun繁體字,精工典雅的SimSun與印的寬邊欄在章法上顧盼呼應融為一體,端莊穩重,氣勢貫通,渾然天成。老SimSun橫細豎粗,增加加字體的可讀性。印面分三排均勻排列,字距緊密相連密不透風,行距疏可走馬,整體印面虛實相生。印體上方雕刻輪船航行圖案,代表該印的部門性質。中間“1952”當為刻製時年代,右邊的美術字“上海”,代表華東軍政委員會行政機關所在地。

  細觀此印,黝黑如退光漆,筆畫細若游絲,結而不崩。觸手把玩,溫潤可人。該印印面風格與新中國的開國大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一致,同為扁SimSun,寬邊邊欄,只是尺寸上小了很多。材質也不一樣,開國大印為銅質,該印為石質。1949年10月27日上午,為了方便人民群眾辯論,毛澤東主席親自選定開國大印的文字為方扁體。後來我國各級政府的公章,大多使用這一字體。

  俗話説:“私憑文書、官憑印”。民間契約以字據為憑;官場中的公事交往以官印為據。古往今來,印章的痕跡處處可見,且與三千多年悠久歷史的古老漢字緊密結合,其使用的印材非常廣泛,有陶、竹、木、骨、銅、金、銀、石、玉等材質。至明清時期,印章的取材更加多元。

  該印章料為楚石,亦名墨晶,或墨晶石。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石巢老人在其《印石辨》裏詳細介紹:楚石,産湖南,又稱墨晶,質結量重,細潤者黑如退光漆,有謂與黃金等價,也有謂價次於低等級田黃者。民國時拿壽山石煨黑冒稱楚石以賣高價。足見其材質稀有和珍貴。據傳舊時書畫大家吳昌碩、齊白石,篆刻家丁敬、黃易均有篆刻過楚石留傳在博物館和民間藏家。現藏故宮博物院有一方清代咸豐皇帝的玉璽——”咸豐之寶”,其材質即為楚石。

咸豐之寶

  篆刻史上著名浙派西泠前四家丁敬、蔣仁、黃易和奚岡曾經聯袂打造了一套微印,每人分別取一款名貴的石材墨晶,田黃、孔雀綠和青田刻製一方微形小豆章,組成一套,一時成為金石界的美談。

白石老人刻楚石的珍貴照片

  現在珍藏在軍事博物館的四方八路軍官印“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指揮關防”“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指揮印章”“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印章”和“八路軍129師政治部關防”均取材於楚石。這充分説明,在革命戰爭年代,在我黨領導的革命隊伍中,就有金石方面的專家。只是由於戰爭年代艱苦的鬥爭環境,這些特殊人才、特殊造詣都湮滅在革命硝煙之中。但賡續的中華文化,卻總在悄悄地、頑強的一脈相承。

  星轉鬥移,日月荏苒。習近平主席在2023年新年賀詞中説:“中國共産黨百年櫛風沐雨、披荊斬棘,歷程何其艱辛又何其偉大。”我們通過一代又一代人接續奮鬥,創造了今天這個夢想接連實現的中國,充滿生機活力的中國。一方精美的楚石行政章,或許前後使用不到一年時間,但講述了中國共産黨初心之地那一段艱辛而輝煌的革命歷史,也默默傳承着中華文明的紅色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