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在玉壺——品悟唐詩中的清廉文化和為官操守

發表於:2023-11-20 16:01:39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春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年輕幹部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希望,必須築牢理想信念根基,守住拒腐防變防線。習近平總書記同時強調,守住拒腐防變防線,最緊要的是守住內心,從小事小節上守起,正心明道、懷德自重,勤撣“思想塵”、多思“貪慾害”、常破“心中賊”,以內無妄思保證外無妄動。我們就從幾首唐詩中品悟古人的正心明道、懷德自重。

(一)

大唐一代詩壇高手如雲,七絕聖手王昌齡更是其中舉足輕重的一位。王昌齡平生作詩有記載的共181首,其中七絕共有74首。流傳下來的初唐七絕僅77首,盛唐472首,王昌齡的幾乎佔了六分之一,這其中就有一首廣為傳頌的送別詩——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此詩為王昌齡被貶江寧(今江蘇南京)時所作。古人送別的詩作很多,王昌齡這首詩憑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壺”躋身送別詩第一方隊的第一列。

冰心和玉壺是古詩詞中常用的意象。冰心,指的是內心的純潔。而玉壺一説為玉做的壺,晶瑩明亮,比喻品性高潔。南朝宋文學家鮑照《代白頭吟》中的詩句“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也是以“玉壺冰”比喻為人高潔的品格和為官清廉的操守。西晉文學家陸機《漢高祖功臣頌》有一句“心若懷冰”,也是比喻心地純潔。另有一説玉壺並非實體,指的是道教中的自然無為之心。這冰心和玉壺結合起來,都展示出了表裏如一、晶瑩澄澈、一塵不染的意象。

冰壺,因其冰清玉潔常被唐人比喻為官廉潔。唐玄宗開元年間宰相姚崇所寫《冰壺誡》就説:“冰壺者,清潔之至也,君子對之,示不忘乎清也。夫洞澈無瑕,澄空見底,當官明白者,有類是乎?故內懷冰清,外涵玉潤,此君子冰壺之德也。”“嗟爾在位,祿厚官尊,固當聳廉勤之節,塞貪競之門。冰壺是對,炯誡猶存,以此清白,遺其子孫。”

《冰壺誡》通篇講了為官要冰清玉潔,告誡官員要修身養德,持廉守節,讚揚“內懷冰清,外涵玉潤”的為官之德,抨擊“當官以害剝為務,在上以財賄為親”的貪腐行徑;推崇“與其濁富,寧比清貧”的人生信條,並引用“吳隱酌泉,龐參致水”的典故勸誡在位官員要清廉如水。

東晉名士吳隱之,曾任廣州太守。廣州因為是通商口岸,堆金砌銀。據傳廣州城外有一池泉水名“貪泉”,官員是飲了貪泉之水,才變成貪官的。吳隱之赴任時偏不信邪,特地去飲“貪泉”水,飲後還寫了一首詩:“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果然,吳隱之在任期間不易其心,清廉自守,力矯時弊,政聲卓著,史載:“吳隱酌水以厲精。”事實證明,貪,在人不在泉!

東漢名臣龐參,做漢陽太守時,郡中有位叫任棠的人,高風亮節,隱居不仕。龐參上任伊始,就去拜訪任棠。任棠不與龐參交談,只是在門前放置薤白(小蒜)一缽,清水一盂,自己抱着孫兒守伏旁邊。隨行的主簿對龐參説任棠倨傲無禮。龐參默然沉思,許久悟出其隱微之意,笑着説:“任棠置一大缽薤白,是希望我敢於打擊豪強;放一盂水,是希望我為官清廉;抱孫兒對着門,是希望我扶危濟困。”説完,欣然策馬回府。龐參沒有負任棠的置水之情,廉潔奉公,為政清明,抑強助弱,深得民心。

(二)

受宰相姚崇的影響,唐朝的大詩人們創作了一系列以冰壺為主題廉政詩,並屢登“排行榜”,被廣泛傳誦。不但如此,冰壺更被引為科舉命題。如大詩人王維科舉就憑一首《賦得清如玉壺冰》而奪魁——

賦得清如玉壺冰

玉壺何用好,偏許素冰居。

未共銷丹日,還同照綺疏。

抱明中不隱,含凈外疑虛。

氣似庭霜積,光言砌月餘。

曉凌飛鵲鏡,宵映聚螢書。

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

此外,在《冰壺誡》的影響下,唐代還涌現了包括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在內不少優秀詩作,都是以冰壺為喻讚頌政清德高、公正無私。如唐代宗大歷十才子之一的盧綸也寫有一首《清如玉壺冰》——

清如玉壺冰

玉壺冰始結,循吏政初成。

既有虛心鑒,還如照膽清。

瑤池慚洞澈,金鏡讓澄明。

氣若朝霜動,形隨夜月盈。

臨人能不蔽,待物本無情。

怯對圓光裏,妍蚩自此呈。

李白贈予時任清漳縣令的侄子李聿的詩作《贈清漳明府侄聿》,正是用白玉壺中清澈見底的水比喻李聿政治清明、洞察一切——

贈清漳明府侄聿(節選)

白玉壺冰水,壺中見底清。

清光洞毫發,皎潔照群情。

趙北美佳政,燕南播高名。

過客覽行謠,因之誦德聲。

大詩人韋應物詩作《寄洪州幕府盧二十一侍禦》也是以冰壺稱讚友人品德清正——

寄洪州幕府盧二十一侍禦

忽報南昌令,乘驄入郡城。

同時趨府客,此日望塵迎。

文苑&&妙,冰壺幕下清。

洛陽相去遠,猶使故林榮。

(三)

與其精彩絕倫的詩句和滿腹經綸的才學相比,王昌齡的一生可謂風雨漂泊、仕途艱辛。他的成長之路也很不尋常。23歲嵩山求學(學道),27歲西出從軍(一個邊塞詩人從此放飛了),29歲進京(長安)備考,30歲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官汜水尉、校書郎)。34歲,再次以博學宏詞登科,再遷河南汜水縣尉。此時,小他三歲的難兄難弟李白在長安投靠無門,仍然日夜混跡於青樓肆間。王昌齡出身貧賤,但卻和所有學子一樣擁有遠大的理想抱負,而立之年終於躋身朝堂。由於對分配的職位不滿意(大唐河南省汜水縣公安局長),他沒有像時人那樣去“跑部錢進”——遞投名狀,而是光明正大地再考一次,有才就是這麼大氣!一考就中,博學宏詞科,而且是第一名!他的山西老鄉王維是當年的高考第一名(科舉狀元),但官運就比他好多了。然而,他雖能夠憑藉非比常人的才華躋身仕途,但終因朝中無人又不攀附而仕途坎坷,最終觸怒天威被貶嶺南。

王昌齡作此詩時正被貶。但是,他送別好友時並未同常人一樣怨天尤人或兒女情長,也不是尋常的祝福寄語,而是以冰心玉壺自喻,表明自己既光明磊落堅守清廉也蔑視謗議我行我素,可見其清高的人品和廉潔的官德,所謂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也正是有此才情和節操,才讓王昌齡在兩次遭貶、長年謫居的情況下,能和李白、高適等文人官吏交厚。公元740年,蒙赦北歸的王昌齡與四處雲游的李白在洞庭湖上相遇。“金鳳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這兩個當紅流量明星在那浩瀚的洞庭湖上激情四射,頓時長安歌斷、洛陽紙貴。好日子過得總是很快,這不,歌還沒K夠,酒還沒喝足,就到了“難忘今宵”,王昌齡情不自禁唱了出來——

巴陵送李十二

搖曳巴陵洲渚分,清江傳語便風聞。

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雲。

分手八年後,748年,李白聽聞王昌齡又被貶為龍標縣尉,立即賦詩一首,表達了對大哥無比的同情和關切——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王昌齡被貶龍標,即現在湖南的洪江,與夜郎同屬武陵山區,與貴州接壤。所以李白隔空大喊:“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歷史就有這麼多巧合。十年後,758年,李白因參加永王叛軍而被判長流夜郎,果真“隨君直到夜郎西”!更為巧合的是,當年王昌齡左遷江寧丞,他就看淡官場,一路走走停停,寫詩會友,走了一年半才到江寧,完成他這一次宦旅。而當李白被貶夜郎時,老夫子逆江而上,也是一路走走停停,寫詩會友,整整走了15個月,才走到白帝城。這年關中大旱,皇帝大赦天下,李白終於結束了這次貶旅打道回府了。如果沒有這場大旱,中國歷史文化長河中,就不會有“朝辭白帝彩雲間”這朵絢麗的浪花了。

通過品讀這幾首詩作,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們不論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能夠心懷冰清玉潔,堅持清廉為官。不同的時代,同樣的情懷。中國共産黨自1921年成立以來,始終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從《清貧》到“我將無我,不負人民”,一代代共産黨人也在秉承着“一片冰心在玉壺”的操守,堅守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玉壺在中國文化歷史的長河中彰顯非凡價值,共産黨人的初心使命百年來歷久彌堅。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黨員幹部,要持續強化理論武裝,增強文化自信,時刻保持清醒頭腦,涵養“一片冰心在玉壺”的浩然正氣,堅持本色、恪守初心,永葆共産黨員的純潔性、先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