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莫高窟展現了中華文明海納百川的生命力

發表于:2023-09-26 14:41:02

  9月25日下午,由新華社、清華大學共同指導,新華網與人文清華共同主辦的大型文化探源節目“走讀中國·絲路行”第二場直播圓滿結束。歷史學家、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係教授張國剛,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張小琴帶領大家走進莫高窟的復制窟,探尋敦煌世家和洞窟的開鑿,認識藏經洞和敦煌文書的歷史故事,了解佛教入華的演變,深度探討了中華文明的特性。

  線上約500萬觀眾跟隨兩位老師一起遊覽莫高窟,感受莫高窟的歷史與變遷。

  張國剛教授介紹了莫高窟開鑿的歷史背景,並指出莫高窟初鑿時,恰逢亂世。十六國時期的前秦建元二年(西元366年)樂僔和尚在莫高窟創鑿洞窟,歷經千余年,造就了莫高窟的輝煌。張國剛教授指出,佛窟呈現的狀況與時代的歷史狀況息息相關,在隋唐時期,因敦煌成為絲綢之路的主要商業樞紐和重要的宗教中心,莫高窟進入鼎盛時期,所以莫高窟以唐朝的石窟居多,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漸趨衰落。

  敦煌是文明融合的典范,自古以來是多民族、多文化交融互通之地。張國剛教授指出:“所以我們講胡天漢月,不是看種族而是看文化。文明的交融在文化的統一性中展現得並不矛盾,中華文明的統一性並不妨礙多元性,大家的價值觀是息息相通的。”

  佛教中國化過程是體現中華文明特性的典型案例。張國剛教授結合217窟、323窟的佛教史跡畫,介紹了佛教入華的過程,並給中國文化帶來的巨大影響。

  張國剛教授認為,一個文明和文化要持久、創新,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夠包容、吸收其他文明的長處。中華文明具有強大的包容性,一直在兼收並蓄,而後不斷創新,由此才生生不息。

  直播預告

  

​9月28日

中秋前夜 走進玉門關

領略2000年漢長城的雄渾

感受茫茫大漠的萬里長風

在漢簡、史書中還原邊疆治理的歷史細節

在中西交流“西方”概念的千年演變中

思考新時期的“一帶一路”

在李白、王之渙、王翰的千古名句裏

欣賞玉門關的明月

共同迎接中秋佳節

 

活動簡介

  2023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一帶一路”上的河西走廊見證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交融,凝結了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遺産。新華網聯合人文清華,共同推出大型文化探源節目“走讀中國·絲路行”,行進式講述絲綢之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史,探尋河西走廊璀璨的文化遺産。

  從古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河西走廊穿越千年、歷久彌新。本節目特邀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係教授張國剛,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張小琴,于9月21日、25日、28日在祁連山、莫高窟、玉門關三地進行大型實景現場直播,帶領網友雲遊河西走廊,一起聆聽歷史遺存的回響,領略文明交匯的絢爛。

  “走讀中國·絲路行”由新華通訊社、清華大學共同指導,新華網、人文清華聯合主辦。

  嵐圖汽車為項目提供全程用車服務。

9月28日下午17:30

我們在新華網直播間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