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興衰關係著發展全局,推動縣域經濟高品質發展是時代賦予的使命。新一季“思客講堂·黨校公開課”推出《以“理”服人丨高品質發展“縣”在進行時》,八位黨校青年教師帶你解鎖中國縣域發展的“韌性密碼”。本期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研究員翟雲,講述加快數字化轉型,推動高品質發展。
演講全文:
大家好,我是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翟雲。螢幕上的這張圖,是今年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的盛況。我們知道,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已成為縣域高品質發展的“競技場”,也是數字化轉型的“風向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各縣域加快數字化改革創新,乘“數”而上,共同描繪了數字中國建設的新圖景。如今小到居家出行、大到政務工作,數字技術已深刻融入縣域治理的方方面面。
因數字而變,因數字而興。202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科學擘畫了新時代數字中國建設的“四梁八柱”。這對縣域而言,無疑已經按下了數字化轉型的“行進鍵”。開局,就要“破局”,起步,就需衝刺。然而在全國各地市如火如荼開展數字化轉型的時候,很多縣域卻還是雷聲大、雨點小。
我們來看一個數據,《2022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指數研究》顯示,轉型成效較好的比例僅為17%。那麼,數字蝶變的難點在哪裏呢?簡單來説,有三個“不”,不想轉、不會轉、不能轉,他們就像三個“緊箍咒”,緊緊束縛著縣域數字化轉型的手腳。
首先是“不想轉”,轉型意識不強。數字化轉型門檻高,投入大、回報慢,陣痛期較長。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過高的轉型成本熄滅了很多縣域數字化轉型的熱情。
其次是“不會轉”,轉型方向不明。最近我聽到一種聲音,數字化轉型,不就是在傳統産業中加點數字元素,就萬事大吉了;還有一種觀點把數字化轉型簡單等同于買硬體、上係統。事實證明,數字化轉型沒有即插即用的“靈丹妙藥”,它不僅需要物理反應,更需要化學反應。
最後是“不能轉”,轉型能力不夠。很多縣域發展基礎比較薄弱,關鍵技術盲點較多、硬核産品不足。“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短淺思想仍然存在。還有一些地方人才缺失成為最大“攔路虎”,招到的人才不需要,而需要的人才,又招不到,因此陷入了“轉型是找死、不轉是等死”的雙重困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取到數字蝶變的“真經”,關鍵要找準數字化轉型的“金鑰匙”。
建好數字政府,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數字政府建設,一頭連著黨和政府,一頭連著企業、群眾,在這場波瀾壯闊的數字化浪潮中,要始終把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淄博燒烤在網絡上火爆出圈,以“小蔥、小餅、小烤爐”三件套聞名的淄博燒烤,成為新晉“網紅”。趁著淄博燒烤的“東風”,一直在燒烤店工作的王先生,不禁萌發了一種想法,我也要開一家燒烤店。于是他來到了張店區行政審批服務局,沒想到當天就拿到了營業執照和食品經營許可證。原來動輒幾天甚至更長時間才能辦完的業務,怎麼一下子就跑出了“加速度”呢?原來,該區把數據共用作為“先手棋”,優化業務流程、創新工作方式,讓群眾切實嘗到了數據元素十足的“淄”味。隨著數字政府建設駛入快車道,老百姓的好評越來越多,差評越來越少,而幸福感越來越強。
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當前,信息技術已全面融入到經濟領域中,並實現與實體經濟“雙向奔赴”。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高達50.2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位,佔GDP的比重也升到41.5%,儼然已經撐起中國經濟的“半壁江山”。這當然離不開各縣域在數字經濟戰場上的打拼。位列全國百強縣市首位的昆山,就加快制造業數智化改造,跑出數字經濟“加速度”,充分嘗到了數字化改革升級帶來的甜頭。目前,他們累計建成5G基站6779個,連續兩年位居全國縣域工業互聯網(發展指數)排行榜首位。這一個個鮮活的數據,或許就是縣域經濟數字化轉型的成功密碼。
推動共同富裕,讓數字紅利惠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少。數字化轉型途中,一個也不能少。壽光,作為全國的“菜籃子”,已經家喻戶曉。近年來,壽光全面推動農業領域數字化、智能化改造,趟出了一條共同富裕的新路子。“壽光模式”,在2018年受到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肯定。那麼,數字化轉型給當地農民帶來了哪些好處呢?我調研時發現,曾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今天在家用手機就可以遠端操控了。以前,一對青壯年夫婦最多種植兩個70米的大棚,這已經到了極限。今天可以管理三個200多米的大棚,蔬菜大棚變成“綠色車間”,蔬菜園區搖身變成“數字工廠”。
“鄉村振興要靠産業,産業發展要有特色”“産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就是縣域高品質發展的根本方向。雲南大理,著名的網紅“打卡地”。漫步在大理古城,科技元素體現得淋漓盡致,4G網絡全覆蓋、光纖網絡全覆蓋、免費WIFI全覆蓋,“一部手機遊大理”,已經從理想變成現實。“東數西算”最近也是頻頻刷屏。大家一定有個疑問,這個響當當的國字號大工程,居然在西部偏遠地區也能落地生根?騰格裏沙漠,曾經“天上不飛鳥,風吹石頭跑”,在這個大漠邊緣,坐落著寧夏中關村科技産業園西部雲基地,它在地圖上,或許用放大鏡才能找得到,但在中國“東數西算”版圖上,地位卻已經舉足輕重。還有“大熊貓之鄉”陜西佛坪,這個(2021年)僅有9輛計程車的“袖珍”小縣,也在搞數字化轉型了。近年來,他們聚焦高品質發展,大力夯實數字基礎、推動産業升級、建設數字鄉村、積極融入數字經濟“新藍海”。隨著數字化轉型的步伐越來越快,老百姓的“錢袋子”鼓了起來,好日子也“火”了起來。
郡縣治,天下安;縣域富,國家強。從縣城到農村,從社會到個人,從線下到線上,數字化轉型的“種子”,正在一個個縣域“生根發芽”。縣域數字化轉型的樣子,就是未來數字中國的樣子。
藍圖已經繪就,奮鬥正當其時。縣域,作為國家治理的“神經末梢”,更要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責任感、緊迫感,積極主動擁抱數字時代,把握數字“脈”動,牽緊數字化轉型這個“牛鼻子”。加快驅動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為協同推進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注入源源不斷的蓬勃動力。
點擊進入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