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興衰關係著發展全局,推動縣域經濟高品質發展是時代賦予的使命。新一季“思客講堂·黨校公開課”推出《以“理”服人丨高品質發展“縣”在進行時》,八位黨校青年教師帶你解鎖中國縣域發展的“韌性密碼”。本期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教授毛佩瑾,講述縣域高品質發展的“治理密碼”。
演講全文:
大家好,我是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毛佩瑾。
我的家鄉在浙江諸暨,那是一個人文風華、鐘靈毓秀的地方。諸暨不僅是西施故裏、珍珠之都、古越文化的發祥地,它還有另一張亮眼的名片,那就是“楓橋經驗”。我從小就聽家里長輩説家鄉的風土人情,諸暨人“講理明義、耕讀傳家、講信修睦”的人文傳統,深深植根在我兒時的記憶。我想,正是有了這樣的人文積淀和文化內核,“楓橋經驗”才會在這樣一個江南小鎮生根、開花、結果。上世紀六十年代,諸暨楓橋鎮創造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楓橋經驗”。1963年,毛主席首次批示“要各地倣效,經過試點,推廣去做”。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並將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寫入黨的二十大報告。六十載日月輪轉,“楓橋經驗”已從縣域實踐蝶變成國家治理宏圖中的重要組成。
新時代“楓橋經驗”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這不僅回答了縣域治理的核心關切,也道出了縣域高品質發展的實現路徑。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完善社會治理(體係)置于總體國家安全觀大背景下,體現了國家對社會和諧穩定的高度重視,對社會高品質發展的殷切期盼。縣域作為國家治理結構中“最後一公里”,不僅是老百姓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保障,也是人民群眾提高生活品質,追求美好生活的關鍵場域。沒有高品質的美好生活,又何談高品質發展呢?
“楓橋經驗”傳承至今被賦予了新時代內涵。如今,全國各地都在探索縣域治理新模式,可謂形式多樣、百花齊放。接下來,我想跟大家分享縣域高品質發展的四個“治理密碼”。
“黨建密碼”。發揮紅色引擎政治勢能和組織勢能,是縣域“治理密碼”的核心。我在福建挂職期間,有基層幹部跟我談起縣域黨建怎麼抓時是這樣説的:“推進基層黨建從‘一片’到‘全面’,關鍵是要建強每個黨支部,實現整鄉推進、整縣提升,避免因黨組織功能弱化導致‘小馬拉大車’的情況”。
因此,“黨建密碼”的一個重點是提升黨組織引領力。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基層黨組織堅強有力,黨員發揮應有作用,黨的根基才能牢固,黨才能有戰鬥力。浙江諸暨始終堅持黨建“五大引領”助推基層治理,包括政治引領、組織引領、能力引領、發展引領和服務引領,回答了“誰來領導治理”“怎麼領導治理”和“誰來落實治理”等問題。甘肅隴西縣推行“黨委設在産業鏈、支部建在産業鏈、黨員聚在産業鏈”“三鏈”建設,依靠黨組織引領産業發展、黨員幫帶群眾致富。黨組織是縣域治理的領導核心,要把黨的政治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的工作優勢,通過黨建引領下活縣域治理的“一盤棋”。
“黨建密碼”的另一個重點是“關鍵少數”。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牽好縣域領導班子“牛鼻子”,打造一支高素質高水準的縣委領導班子隊伍。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唯有民心向背才是衡量官員政績的標準。從河南蘭考縣的焦裕祿到福建東山縣的谷文昌,都是“心中裝著百姓,一切為了人民”的縣委書記好榜樣。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作為一地父母官,真正做到敢于擔當、甘于奉獻、心中有責、心中有戒,才是推動縣域治理高品質發展的源源動力。
“民心密碼”。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解決老百姓“急難愁盼”是縣域“治理密碼”的根本。一些地方治理出現了需求和服務不適配不均衡,關鍵是沒有把人民的需要和滿意作為第一標準。一地父母官要常懷愛民之心、常聽為民之言、常思富民之策,敢于“面對面”,善于“鍵對鍵”,既用好“腳板”也用好“平板”,多維度了解社情民意,實現政心民心,心心相通。
陜西石泉縣聚焦人民心聲,按照“意見建議、利益訴求、投訴舉報”建立民情“三本賬”,實現了“群眾説事、書記接事、組織辦事、安寧無事”,這是群眾路線在縣域實踐的生動寫照。隨著數字時代到來,走好群眾路線不僅線上下,也包括線上。浙江紹興市公安創建了涵蓋市、縣、所隊三級智慧民意感知網,打造了“網上民情日記”。當群眾回復不滿意,訪評員會電話回訪,了解原因和訴求。
解鎖“民心密碼”,要深入基層、深入調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既要“身入”基層,又要“心到”基層。我在基層調研時,曾有幹部深有體會地跟我説:“老百姓不是你想依靠就能依靠的,功夫要下在平時點點滴滴,用腳板走進千家,用真情溫暖萬戶。”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習近平總書記先後7次主持召開中央扶貧工作座談會,50多次調研扶貧工作,走遍了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正是這樣看真貧、扶真貧,廣泛聽取貧困地區幹部群眾意見,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並確立了精準扶貧思想,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當前,全黨大興調查研究,走訪基層要聽真話、察真情,把人民群眾擁不擁護、滿不滿意,作為衡量工作得失的標準。
“活力密碼”。走好群眾路線,不僅要為了人民,更要依靠人民,這是縣域“治理密碼”的動力。當前基層治理還面臨矛盾摩擦頻發、調解回應不足,行政主導為主、人民參與不足等問題,基層治理缺乏活力。
解鎖“活力密碼”的關鍵是引導公眾和社會力量參與治理。基層出現矛盾糾紛怎麼辦?面對群眾的不同需求該如何提供更好的服務?重慶南岸區在處理矛盾糾紛時採取了“三事分流”的做法,“大事”政府解決,“小事”社區、居民協同辦理,“私事”引導居民自行解決或尋求市場服務,不僅轄區內矛盾少了,基層負擔也減輕了。最近,山東淄博因“長者食堂”被大家紛紛點讚。山東沂源縣為了讓老人吃上熱乎飯,創建了“長者食堂”,食堂按老人年齡段收費,價格特別親民,老人只花幾塊錢甚至免費就能吃飽吃好,既暖胃又暖心。“長者食堂”由政府、村集體和老人家庭共同出資,還吸納了志願者提供服務。不僅有政府支援,市場和社會力量也積極參與,通過共建實現共用,發揮了小食堂的大作為,讓老年人吃出了幸福味。
正是有了公眾和社會力量參與,大大激發了社會活力,促進了政府、社會和居民良性互動,避免了“政府幹、群眾看,政府很努力,群眾不買賬”的尷尬,充分展現了高超的群眾工作智慧。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健全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制度”。當前,全國各地都在探索社會共治新模式,逐步形成了多元參與、協同高效的縣域治理新格局。
“融合密碼”。基層效能較低、資源整合不足、治理碎片化等問題阻礙了縣域治理高品質發展。縣域治理提質增效,需不斷創新治理方法。一些地方開始探索“融合治理”的路子,這是縣域“治理密碼”的重要抓手。浙江嘉善縣創建了黨建引領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治理樣本,以此來實現共建、共治、共用和共富。
具體怎麼理解這“四治”呢?“自治”是將“為民作主”變成“由民作主”。村民通過村務民主協商,在決策前知情、決策中參與、決策後理解、執行時支援,營造了公眾參與的良好氛圍。“法治”是依法治縣、高效執法。嘉善縣注重專職人民調解員隊伍建設,促進人民調解質效提升,同時還建立了社會治理綜合指揮服務中心,推行“一窗受理、一單到底、一鍵考核”的工作機制,實行基層矛盾調處一體化服務。“德治”是弘揚縣域“善”文化。加強鄉村文化陣地建設,豐富基層百姓生活,讓鄰里鄉親關係更加融洽,“問題村”變成了“和諧村”。“智治”就是數字化治理。嘉善縣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百姓有事移動辦、掌上辦,真正做到“零跑腿”“最多跑一次”,提高了辦事效能,實現政府暖心、居民開心。
“四治融合”為縣域善治打了一針強心劑,對推進縣域高品質發展至關重要。從早期的“三治融合”1.0版本,到如今“四治融合”2.0版本,我們相信未來還會出現3.0、4.0等更多創新縣域治理的新模式和體現中國治理智慧的新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基層治理和民生保障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是促進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質生活的基礎性工程。治大國若烹小鮮,新時代(的)縣域治理需立足縣情,遵循規律,以民為本,處理好秩序與活力、維穩和維權的關係,推進縣域高品質發展,需把握好“黨建密碼”“民心密碼”“活力密碼”和“融合密碼”。只有四者有機聯動,才能形成黨建引領、行政高效、人民參與、組織協同的新時代治理格局,打通縣域善治“最後一公里”,推動縣域實現高品質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