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興衰關係著發展全局,推動縣域經濟高品質發展是時代賦予的使命。新一季“思客講堂·黨校公開課”推出《以“理”服人丨高品質發展“縣”在進行時》,八位黨校青年教師帶你解鎖中國縣域發展的“韌性密碼”。本期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易麗麗,講述縣域高品質發展如何破解“人才荒”。
演講全文:
我來自一個小縣城,號稱“中國煙花爆竹之鄉”。在2022年卡塔爾世界杯開幕式上,精彩的煙花秀將現場的氣氛推向了高潮。這其中的高空禮花彈就來自我家鄉,在350米的高空綻放出直徑200多米的“花朵”,這一幕深深震撼了全世界。
多數人看到的是光鮮的表面,沒有看到背後的曲折。以前,家鄉的煙花爆竹産業多是小企業,技術含量低、利潤也不高。這些年,縣裏一直在努力尋求産業轉型升級,可最大的痛點之一,就是技術研發沒有人才。
説起人才,你會想起誰呢?是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諸葛亮,還是一個人抵五個師的錢學森。在我看來,擁有專業知識,有一技之長,對組織和社會有用的都是人才。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改革開放以來的高速發展,背後是人才隊伍的迅速發展。從數量上,我國的人才資源總量2.2億。從品質上看,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連續10年穩步上升,2022年排第11位,10年間上升了23位,跑出了又一個“中國速度”。
可與此同時,人才分布不均、結構失衡……種種問題隱藏其中。尤其是在縣域,過去10年,我國近七成縣常住人口在減少,這其中約15.64%的縣人口減少了20%以上,這些人口大多流向了城市。人口流出的背後是縣域人才的“逃離”。縣域普遍存在人才資源匱乏,存量不足、流失嚴重、結構不佳,嚴重影響了縣域經濟的發展。
面對這種人才困局,如何來破局,我覺得應該從三個方面著手:
首先就是政府有作為。一個地方人才多,經濟發展就好,經濟好,越能吸引人才,這是一個良性的迴圈;可是在縣域卻陷入了人才少,經濟發展停滯,經濟差,人才流失更嚴重,這樣一個惡性迴圈。
大家知道,縣域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底盤”,可以説,沒有縣域的高品質發展就不可能有全國的高品質發展。中央明確了堅持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高品質發展靠人才,縣域政府應該怎麼辦?
讓我們將時間拉回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河北正定縣為了吸引人才,出臺了著名的“人才九條”,在全國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為什麼有如此反響?科技人員來正定,搞成的項目,利潤按雙方約定的比例分成,這就是現在我們説的科研成果轉化;不問出身,不唯學歷,凡有技術專長一律接收,這就是現在我們説的人才評價“破五唯”;項目失敗不追究責任,工資報酬、往返車費照付,這就是我們現在説的寬容失敗。同時,還建立了人才服務處,搬煤到屋,送糧到戶,解決人才生活上的後顧之憂。這些舉措吸引了全國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700多名科技人員來正定。
為了引進一位石家莊市的新産品發明人武寶信,時任正定縣委書記的習近平晚上親自到小區登門拜訪。小區樓房多,不知道住哪個樓,習近平就用手作喇叭,扯著嗓子喊“武寶信!武寶信......”,邊走邊喊,終于找到了他的家。後來,這位人才在正定辦起了日化廠,當年利潤就有30多萬。這對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企業來説,已經是巨額利潤了。
時至今日,正定縣“一把手抓第一資源”的寶貴經驗,仍是縣域破解“人才荒”的法寶。
讓我們將時間拉回到當下。縣域發展還是缺人才,同時縣域政府人才工作也陷入了一些誤區,有高學歷的就是人才嗎?海歸就是人才嗎?有人才帽子的就是人才嗎?那些有實際貢獻的“田秀才”、“土專家”他們是不是人才?在我看來,適用即人才。
2021年7月,我在浙江紹興挂職,在(市)人社部門協助分管招才引智工作,有機會近距離觀察了縣域如何破解“人才荒”。當地和我的家鄉一樣,亟需産業轉型升級,産業結構從傳統的“酒缸”“醬缸”“染缸”“三缸”傳統産業,向“晶片”“布片”“藥片”“三片”新興産業轉型升級。當地政府圍繞産業出臺人才政策,出臺了新興産業積體電路專項人才服務和傳統産業黃酒産業人才服務專項計劃。
我在調研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這些引進的青年人才,3年會是他們選擇去留的關鍵時間節點。除了事業和待遇,想讓他們留下來,還要八小時之外有生活、有圈子、有朋友、有歸屬。
讓我們將視線轉移到曾經的國家級貧困縣確山縣,這是河南的一個山區縣,被稱為是“小提琴之鄉”。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縣裏的一批農民在北京的提琴廠打工,陸續成長為技藝了得的制琴師,後來創辦了上百家提琴企業。縣裏為了把這批在外的人才轉化為本縣的人才優勢,到北京的商會與負責人商談,動員整體回遷。2015年,縣裏規劃建設了提琴産業園,出臺廠房免租金和稅收優惠政策,吸引他們回流,60多位制琴師先後回鄉創業。8年後,世界上每兩把高端提琴,就有一把是由該縣制造。
我們可以看出,縣域破解“人才荒”,第一把鑰匙在政府那裏,政府要圍繞資源稟賦定産業,圍繞産業聚人才,圍繞人才搞服務,圍繞服務創環境。除了政府要發揮作用,其實也要注重市場發揮功能。所以,接下來我要為大家打開第二把鑰匙:市場有機會。
人才看重的是機會,機會在哪裏,人才就往哪裏走,光有政府也不夠。人才資源配置的背後有一只無形的手,那就是市場。縣域如何發揮市場的作用聚人才?我在浙江東南山區小縣城新昌縣找到了答案。這個縣人口只有43萬,曾經是浙江省的次貧縣,如今是百強縣。靠什麼逆襲?我發現這個縣有兩條線:一條是經濟規模迅速提升(新昌GDP:1994年19.2億,1998年43億,2002年72.4億,2006年135億,2010年220.4億,2014年330.9億,2018年423.4億,2022年564.8億);另一條是專業技術人員引進數量同步增長(1994年,10000人僅有256名專業技術人才。2005年,10000人能找出695名專業技術人才。2022年,萬人擁有人才量達2844人。)。這背後發生了什麼?
原來,縣裏的每家企業的背後都有人才。我給大家分享一個“兩碗面”的故事。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縣裏的化學老師胡老師創辦了一家企業,從工業廢液中回收酒精。正苦于沒有技術,一次偶然的機會,在縣裏的小麵館偶遇了浙江大學的兩位青年老師。一番詳談後,胡老師為他們付了面錢,同時邀請他們優化工業廢酒精回收工藝。自此,“兩碗面”開啟了長達30(余)年的産學研合作。曾經的小企業如今已經成長為國內中小企業板第一股,兩位青年老師已經是浙江大學資深教授,而且獲得了國家科技成果獎。“兩碗面”的故事成為縣裏企業家重視人才的佳話。
我們可以發現,縣域聚人才發揮市場的作用,背後的秘密是:市場有機會,尊重市場的規律;企業成為創新的主體,企業家發現人才、重視人才發揮關鍵作用。
講完了市場有機會,接下來我想為大家打開第三把鑰匙:社會有力量。
政府有作為、市場有機會,其實還不夠,還需要社會有力量。發達省的縣域有企業,有企業家,可是有的縣沒有大企業,引不來人才,怎麼辦?我的看法是:就地取“才”,調動社會力量培養開發本土人才。
7年前,我和幾個同齡人在家鄉駐京辦的支援幫助下,發起了“萍聚京城”鄉村教師公益計劃。我們本著“100個有理想的人去影響10000個鄉村孩子”的使命,選拔家鄉優秀的鄉村教師免費進京培訓,提高水準、開拓視野、接觸先進的教育理念。鄉村教師培訓回到家鄉,組織起了大型的培訓分享會。從受益者變成了志願者,從客人成為了主人。就這樣沉淀下來,共建平臺,一起成長。我有一個驚喜的發現,當鄉村教師作為志願者參與到公益項目中,如果提升自己同時還能夠幫助到別人,學習的內驅力將被極大地激發。
經濟學家的研究表明,縮短和彌補發達地區和落後地區的差距,必須加大人力資源開發。縣域高品質發展靠鄉村振興打牢基礎,鄉村振興靠鄉村教育振興,鄉村教育振興靠培養和開發鄉村教師隊伍。
像我們這樣通過公益的力量回到家鄉,培養開發本土人才的案例,還有不少。比如,浙江柯橋鄉賢名醫義診活動,在村衛生院成立了鄉賢名醫工作室。一方面,鄉親們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鄉賢名醫專家的診治,另一方面,基層醫療人才在家門口就可以接受到鄉賢名醫專家“傳幫帶”式的培養。再比如,在雲南的(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我們單位的(定點)扶貧縣。2018年,我和同事們去支教,認識了回鄉創業的女大學生李泓應,現如今,她成立了縣裏首家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帶領當地群眾傳承古茶制作技藝,幫助貧困母親在家門口就實現了就業。
我發現從鄉愁、情感出發,不僅能夠感召本籍人才回流,而且能夠通過鄉土情結讓在外的人才,持續地為家鄉發展出謀劃策、貢獻力量。在鄉土中國,牽係好人才的鄉情鄉愁和對故土真摯熱愛的鄉情線,在外人才回家的路是最短的。
回到開篇的問題,家鄉破解“人才荒”,似乎找到了答案。傳統産業傳承創新,新興産業電子電路正在興起,政府圍繞産業找人才,通過市場在贛湘産業合作中建“飛地”共用人才,通過社會力量聯繫本籍在外的業界高端人才,為家鄉的産業發展當顧問。政府、市場、社會三方協同,同向奔赴。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推進,“今天的教育,明天的科技,後天的經濟”。縣域高品質發展可持續,靠人才驅動,讓人才引得來,又要育得了、用得好,更要留得住。政府有作為、市場有機會、社會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