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莉:精準發力,融合發展,創新大賽賦能城市發展新模式

發表於:2023-07-25 09:57:30

  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以下簡稱“成都大運會”)開幕在即,成都的火熱就如這個夏天一樣,持續“高溫”,熱點頻現。令人驚艷的新建和改造的場館,充滿活力和巧思的體育運動服務綜合體,各種沉浸式體驗成都文化的活動,還有不斷豐富的老百姓身邊的設施和場地,都直接反映了隨着申辦籌辦成都大運會,隨着賽事名城的目標制定和實施,成都這座城市正處在運動促進與城市發展雙螺旋上升的軌道上。那麼,如何更好發揮成都大運會對城市發展的賦能效應呢,筆者有如下初步的思考。

  第一,圍繞“人”這個中心,精準施策,形成杠桿效應。具體來説,首先全民健身要持續推進,在參與的範圍和活動類型方面應該有更高目標,這不僅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礎,也是眾多體育設施和場地在賽後可以得到更充分利用的基礎,還能持續擴大體育消費者的類型和數量,從而促進體育消費和産業發展。其次,要發揮成都大運會的教育與文化交流功能,面向市內外、省內外、國內外青年大學生群體,策劃設計組織創意活動,創新城市品牌和形象宣傳的方式方法,充分體現成都特色,不僅吸引青年大學生來成都旅游打卡、參與各類活動,更吸引青年人才到成都安家落戶、興業發展。再次,要圍繞球迷群體,支持鼓勵球迷協會的活動,傾聽球迷的需求,提升球迷的現場觀賽體驗,提升城市主隊歸屬感。球迷是各類運動聯賽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在中超聯賽中,成都蓉城的主場賽事上座率高,球迷熱情度也高,這也會為其他運動項目聯賽主場主隊落戶成都形成參照。

  第二,文體旅教深度融合發展,以目標客群為出發點,研發設計綜合體驗型服務産品。成都已經是熱門旅游目的地,也形成了各種成熟的旅游産品。成都大運會的籌辦過程中,又有許多新的內容和載體出現,如何打破文旅産品就是文旅産品、體育旅游就是體育+旅游、體教融合就是體育與教育的疊加這種初級融合?圍繞目標客群來打造綜合的服務産品,既需要創新思維,也需要打破本位思維,協同實施。比如,面對本地年輕人為主的家庭,面對外地來蓉旅游的散客,面對來成都觀賽參賽的外地球迷或者運動參與者,研發推出不同的內容組合和套餐,形成文體旅教綜合服務産品,“總有一款適合你”“總有一款有不同”,不僅有利於促進消費,提升消費者體驗,更有利於創新成都旅游形象,打造成都城市新品牌。

  第三,新建場館群的賽後利用要注重定位明確,各美其美,探索老難題的新方案。運營前置是成都大運會新建場館設施的一個重要策略,也是能夠發揮成都大運會影響,更有效開展賽後利用的重要保障。但可以預見的是,成都大運會後,成都優質場館場地設施的供給會大量增加,也不可避免會形成不同場館間對優質內容的競爭,那麼如何基於場館的不同基礎條件和優勢,盡快形成場館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品牌定位,還是值得思考的。內容為王,運營為要,圍繞定位,引入合適的內容,無論是體育比賽還是其他演出或者會展,精細運營,提升體驗,形成正反饋,強化定位認知,希望成都可以為其他城市探索出破解場館設施賽後利用難題的新方案。

  第四,融合成都各類資源稟賦,發力體育和體育産業中新興賽道和領域。成都體育産業發展一直在快速增長中探索創新之道,結合成都已有的各類資源稟賦,而不僅僅局限於體育産業本身,視線擴展到各個行業和領域,融合協同各類資源,創新體育産業新模式。例如新興運動裝備研發和設計,以及新興運動賽事及相關賽事IP方的引入,可以成為成都體育産業發展的特色和亮點。這裡的新興運動,既包括線下新興的時尚潮流運動,也包括剛剛起步、方興未艾的虛擬體育行業。成都在這些方面,既具有相關設計和研發的人才基礎和技術基礎,也具備非常活躍的用戶群體,發揮這些優勢,逐步形成市場主體和人才集聚、産品和活動豐富供給的發展態勢。

  成都大運會的籌辦過程,是充滿了挑戰和變化的歷程,成都這個有魅力的城市,不僅在籌辦過程中全情投入、克服困難、積極應變,還將綜合性大賽舉辦與城市高質量發展緊密融合在一起,不僅體現為籌辦過程中相關硬體設施的完善,更體現在城市軟實力方面的全面加強,使大賽舉辦與城市各個産業發展、各類業態融合、各種消費體驗升級正向促進,也能促進成都城市形象和品牌的愈發鮮明和突出。成都成就夢想,大賽賦能發展,成都,雄起!(王雪莉 清華大學體育産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