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客問答 | 南方暴雨模式已開啟,今年為何偏早?

發表于:2022-05-13 18:16:56

5月12日,行人從南寧市青環路一處積水地點通過。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5月9日起,中國南方地區迎來今年入汛以來最強降雨。11日傍晚,中央氣象臺發布暴雨橙色預警,這是今年首個暴雨橙色預警,也是近10年最早的暴雨橙色預警。

  12日08時至13日06時,廣東中南部和東部、廣西東南部、福建東南部、浙江東南部等地部分地區出現暴雨,廣東珠海、江門、深圳、汕尾、河源和福建漳州等地大暴雨,廣東珠海和江門、汕尾等局地特大暴雨(250~453毫米)。

  未來三天華南強降雨范圍逐漸縮小,沿海仍有暴雨到大暴雨。

暴雨從何而來?為何偏早?

  每年的5-6月份,都是華南地區進入汛期,“龍舟水”暴雨開始的巔峰時段。但今年,“龍舟水”不僅兇猛了很多,時間也從往年的五月下旬到六月上旬提前到了五月中旬,這是為什麼?

  首先是因為南海夏季風提前躁動了,根據國家氣候中心對東亞夏季風環流的預測,今年南海夏季風爆發來的比往年要早了一些,5月第三候便開始(5月10日-5月15日),而往年一般都從5月第四候開始。這直接造成了華南地區提前進入了汛期。南海夏季風是影響我國天氣的重要季風之一,其爆發後,季風裹挾的氣流將向北方移動。對我們來説,這意味氣流所攜帶的西南暖濕水汽將全面進入我國的南部,使我國南部進入汛期。

  其次,孟加拉灣風暴並沒有按照預期的那樣登陸西側的印度地區,反而在原地停留。這使得它為暖濕氣流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水汽,使得今年“龍舟水”暴雨在往年的基礎上有不斷增強的趨勢。

  最後,北方南下的冷空氣較之往年也比較充足,到來時間也偏早,促進“龍舟水”提前爆發的同時,也給暴雨加了“一把料”。

暴雨後,可能有哪些疾病風險?該怎麼做?

  廣東省疾控專家提醒,颱風洪澇災害易造成水源污染、食物污染或變質,不潔飲食和飲水除了引起食物中毒外,還會傳播痢疾、霍亂、傷寒、甲肝等傳染病。災後環境利于蚊、蠅、老鼠等病媒滋生,加上人群聚集,人畜共患傳染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風險也會提升,例如登革熱、瘧疾、日本腦炎、鉤體病、流行性出血熱、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等。

  要注意個人衛生和飲食衛生,保持手部清潔,做到不喝生水,不吃死因不明的牲畜,發生病死牲畜及時向當地衛生部門報告,對室內外環境進行徹底清理,糞便、排泄物和垃圾要排放在指定區域,排除積水,填平坑洼,盡量避免赤足涉水,居所內安裝紗門、紗窗、蚊帳等防蚊蠅設施,推薦使用蚊香、氣霧殺蟲劑、蒼蠅拍等,當發現蚊蠅鼠病媒生物異常增多時,及時報告當地政府部門,出現發熱、腹瀉等不適症狀及時就醫。

南方暴雨北方降溫,二者之間有關聯嗎?

  相較于南方,北方近日則遭遇“立夏寒”,5月11日至14日,山西、河北、內蒙古等地氣溫或創近30年來同期新低。南方暴雨北方降溫,二者之間有關聯嗎?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濤表示北方冷空氣偏多偏強,造成北方屢屢降溫,並且還伴隨著大風,條件合適也有一些降雨。而南方的強降雨主要是由于暖濕氣流在逐漸增強,也就是南海季風北上的影響帶來了大量水汽。兩者之間有一個明顯碰面。其實冷空氣早就一股一股南下去了,冷暖空氣會在華南地區形成一個對峙情況,這樣的聯繫就會造成強降水的出現。

今年我們應重點關注哪些極端事件?

  南京資訊工程大學災害風險管理研究院院長姜彤表示,全球異常的天氣氣候事件近年來不斷出現,第一是全球氣候變暖加劇了氣候係統的不穩定,使得某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不斷增大。氣候變暖本身就會使高溫熱浪的發生頻率和強度加大。同時,氣候變暖導致大氣變暖後,大氣中水分含量也會增加。理論上講,溫度每增加1℃,水汽就要增加7%,水汽增加,進而形成暴雨和特大暴雨。

  第二是大氣環流的組合異常造成了常規氣候係統的不穩定。2021年7月,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升北抬的程度加深,其西邊界到達我國華北東部和黃淮東部,來自太平洋的水汽不斷地向北輸送,到達了位于副高西邊緣的河南地區,才給河南帶來了暴雨天氣。另外,颱風“煙花”也加強了來自太平洋的暖濕水汽。

2021年7月28日,颱風“煙花”影響安徽省郎溪縣。在郎溪縣濤城鎮梅村村,工作人員協助村民轉移。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由于去年秋季到今年春季赤道附近的中東太平洋發生了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一般拉尼娜事件衰減年的夏季有利于西太平洋副高向北偏移,也促使水汽更多到達我國北方。

  除了上述常規性的變化,氣候變暖增加了復合型極端事件發生的概率。近年來,沿海地區以風暴潮,海洋巨浪、潮汐洪水等為特徵的極端海平面事件頻繁發生,這些海洋極端事件再疊加如強降水和強颱風事件所造成的復合型災害事件將更為常見。

監制:唐心怡

編輯:孫惠

校對:周佳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