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間內,工作人員在組裝新能源環衛車。新華社記者 李繼偉 攝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印發,迅速成為市場焦點。廣闊且有潛力的大市場,一直是我國經濟加快發展的優勢所在。為何要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全國統一大市場”有何特點?從哪些方面建設?思客梳理多位專家觀點解析。
為何要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
統一大市場是指在全國範圍內,建設一個市場的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市場的設施高標準聯通,要素和資源市場,以及商品和服務市場高水平統一,同時,市場的監管要公平統一,不當市場競爭和市場干預行為進一步規範的大市場。
經濟全球化是大勢所趨。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以來,世界發展充滿不確定性,全球經濟貿易形勢面臨嚴峻挑戰,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不斷抬頭。對外貿易的持續波動傳導至國內,使得一些地方經濟承壓,地方保護主義冒頭,弊端逐漸暴露。
中國市場之大,毋庸置疑。不過,只是有龐大身軀而無矯健筋骨,難以抵禦外部風險的衝擊。這在世界範圍內疫情蔓延與貿易保護主義交織的當下,體現得尤為突出。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綜合形勢研究室主任郭麗岩認為,要全面鞏固國內經濟體系循環暢通的成果,這其中的關鍵一招就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它有利於進一步地激發和培育國內市場的潛力,為我們以自身的最大的確定性來抵禦外部不確定性提供一個很好的支撐。
“全國統一大市場”有何特點?
從特點上來看,全國統一大市場有三個關鍵詞可以概括:即“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這也是全國統一大市場的三個重要特徵。也就是説,全國統一大市場將充分激發市場潛力,更加規範、更加高效、更有活力。通過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破除阻礙市場發展和要素流動的各種障礙,構築更加有效的市場競爭格局,形成能夠充分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實現全國一盤棋,要素自由流動並能夠獲得最優配置的大市場。這是打通國內大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及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也是此次《意見》&&的主要目的。
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是否意味着“一刀切”?
全國統一大市場並不意味着“一刀切”。各地情況不同,從生産力的空間布局來看,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大勢所趨,有利於生産要素的有效集聚、效率的提高。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認為,要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經濟總是在打破舊平衡、建立新平衡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全國範圍內發展的不平衡,確實是永恒的“矛盾”。以長三角地區為例,上海為中心的三省一市,産業集聚、生産要素的協同能力都比較強,産業鏈的配套能力是在市場競爭過程中逐步形成的。
同時不能低估的是,産業的集聚會帶動周邊産生外溢和輻射效應,對此應有整體協調。從全國區域經濟發展五大戰略來看,不光有京津冀、長三角,還有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以及黃河流域生態高質量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發展,各地要因地制宜。長三角地區中,上海的中心地位是歷史因素和國家政策扶持的共同結果,同時要注意到,上海周邊的衛星城市也發展得各有特色。
徐洪才&&,“全國統一大市場”不能直接與平均主義畫上等號。要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一方面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一體化,另一方面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在更大範圍內促進生産要素的自由流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這對實現高質量的共同發展、共同富裕而言至關重要。
從哪些方面建設?
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要明確“三個關係”。首先是大市場和強市場的關係。我們的市場很大,但大而不強。主要表現在資源的配置偏不足;資金周轉速度不夠快;還存在地方保護主義,一些地方市場還是小而全的自我循環。
其次是大市場和各省市地區小市場的關係,即統一大市場的“統一性”與區域性的關係。《意見》明確,統一大市場的統一,並非整齊劃一,而是在維護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前提下,結合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優先開展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
另外還有統一大市場和雙循環暢通的關係。要把國內大市場在雙循環經濟發展格局中的關鍵作用發揮出來,用足用好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讓需求更好地引領優化供給,讓供給更好地服務擴大需求。
此外,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立破並舉,完善制度是關鍵。一手抓“立”,明確立規建制的目標任務,抓好“五個統一”:強化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推進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推進商品和服務市場高水平統一,推進市場監管公平統一。
另一手抓“破”,堅決破除地方保護和區域壁壘,各地區不能搞“小而全”的自我小循環,更不能以“內循環”的名義搞地區封鎖。着力強化反壟斷,依法查處不正當競爭行為,破除地方保護和區域壁壘,清理廢除妨礙依法平等准入和退出的規定做法,持續清理招標採購領域違反統一市場建設的規定和做法。
監製:唐心怡
編輯:周佳苗
校對:孫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