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説産業鏈上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丨思客數理話

發表于:2021-09-03 16:40:33

工信部日前公布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至此我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已達4762家。這些“小巨人”小在哪裏,巨在何處?它們練就了何種“武功秘籍”,能在産業鏈江湖上“獨領風騷”?它們要如何走好專精特新之路,助力高品質發展?今天思客帶你一探究竟。


規模小,能量大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實現了全國覆蓋,浙江、廣東、山東數量最多。其中東部地區佔比55.15%,中部地區佔22.76%,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分別佔16.19%和5.9%。

聚焦實業,做精主業。第三批入選企業呈現出“6789”的特點:超六成屬于核心基礎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産業技術基礎領域,超七成深耕行業10年以上,超八成居所在省份細分市場首位,九成集中在制造業。

全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成果展上展出的産品。圖片來源:新華網

小配件蘊含高技術、小企業支撐大配套、小産業幹成大事業。從市場規模來看,專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業主要分布在100億以下的小市值區間。雖然市場規模不太大,但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22%的企業主導産品國內市場佔有率超過50%。

這些企業主要面向大企業和科研院所,一段時間內難以被終端消費者察覺,卻在細分領域産業鏈關鍵節點上發揮著強大影響力。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在接受新華網思客採訪時表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大多靠研發、技術驅動,在行業裏具備競爭能力,能夠通過行業內優勢主導整個産業鏈。


苦練創新“內功”,爭做“單項冠軍”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往往處在“卡脖子”的關鍵領域。要實現補鏈強鏈,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靠的是“補短板、鍛長板、填空白”。盤和林認為,“小巨人”一方面可以填補國內技術空白,打破國外對産業鏈關鍵節點的技術壟斷;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實現小節點行業的技術突破,進而影響和強化整條産業鏈。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九成集中在制造業。圖片來源:新華社

“小巨人”企業在多個關鍵領域為龍頭骨幹企業配套,也在細分領域持續創新並佔據市場領先地位。這些企業注重制造業細分領域的創新,在上天、入海、探月、高鐵等大國工程中,都能找到“小巨人”企業的産品。根據招商證券統計,A股上市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機械行業的佔比最高,基礎化工、醫藥、電子等緊隨其後。

“小巨人”在産業鏈上達到“獨步天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在于持續創新。“專精特新”的靈魂是創新。

苦練創新“內功”,研發投入很重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平均研發經費佔營業收入比重超過7%,平均研發人員佔企業全部職工比重約為25%,平均持有有效專利50余項。它們都是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模式,不斷迭代産品和服務的創新“專家”。

疏通“堵點”,解決“痛點”,提供“支點”

為了強化産業鏈韌性,工信部正在梯度培育優質企業。“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培育1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創新型中小企業將達到百萬家。“小巨人”是梯度培育體係中,推動中小企業由小到大、由大到強、由強變優的關鍵交匯點。

疏通“小巨人”企業發展的“堵點”,要提升産業鏈協同性。2021-2025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100億元以上獎補資金,支援1000家以上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幫助它們與行業龍頭企業協同創新,促進産業鏈上下遊協作配套。

在中國—中東歐(滄州)中小企業合作區,一家企業的工人在生産房車。新華社記者 王民 攝

圍繞融資和權益保護兩大“痛點”,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開展精準化服務。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王江平表示,要加大清欠力度,大力加強中小企業權益保護。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在接受新華網思客採訪時表示,“客觀地講,目前信貸支援是有限的,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要大膽大力給予這些企業相對優惠的信貸支援。”新設立的北京證券交易所,將牢牢堅持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市場定位,讓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得到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助力。

在服務精準對接方面,國家將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提供技術創新、上市輔導、創新成果轉化與應用、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智慧財産權應用等服務。田利輝表示,“讓這些技術專家專心去做他們的事情,需要優化智慧財産權環境,獲得資本運營專家、人事管理專家的鼎力支援。”

進一步來看,佔我國企業總數99%的中小企業是實現産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的關鍵主體。中小企業好,中國經濟才會好。支援和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正為我國經濟韌性提供重要支撐,助推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

策劃:劉娟
監制:李曉雲 湯輝
作者:解軼鵬 周佳苗
設計:趙薇
編輯:黃潔心
統籌:張琦 崔祎璁
校對:王鑫蓉
聯合出品:新華網思客 新華網5G富媒體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