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福林:在形成合理分配的格局中實現共同富裕

發表于:2021-08-25 09:34:15

  

這是7月12日拍攝的浙江省嘉善市姚莊鎮橫港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8月17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研究扎實促進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徵,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品質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一、促進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促進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基本目標;是適應全體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的戰略任務。與此同時,必須清楚地看到,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14億人的大國推進共同富裕,在人類發展史上沒有先例。因此要充分估計共同富裕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

  1.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進入新發展階段,改革發展的重要目標就是基本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老百姓追求的不僅是物質生活,還有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的內涵,不僅是物質生活的富裕,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富足。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教育、醫療、健康、文化等已成為老百姓日益增長的重要需求。因此,要在教育、醫療、健康、文化等方面為全體人民創造條件,使得城鄉居民不僅能夠有機會享有,而且水準大致相當。

  2.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到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重要目標就是使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我國是一個大國,一方面,正處在由高速增長的發展向高品質發展的轉換時期,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是一步到位,而是要分階段實現;一方面,區域發展、城鄉發展仍不均衡。“分階段”是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突出特點。

  在每個階段,共同富裕有不同的目標、不同的任務。例如,黨的十九大提出到本世紀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當前,我國中等收入群體大約有4億人,若到2035年中等收入群體實現倍增,有8億人左右。總的看,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這將是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走出的決定性的一步,這一步將為實現更高水準的共同富裕打下堅實基礎。所以,不能把階段性目標作為終極目標。要看到,共同富裕是長期目標。當前主要任務是實現第一步,並且走出一條實現共同富裕的中國之路。

  要明確各個階段的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形成引導各方預期的體制機制安排;要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徑,總結經驗,逐步推開。前不久,我到浙江桐廬調研,雖然桐廬相較于浙江有的地區,其經濟發展水準並不是最高的,但是我感覺桐廬是初步實現共同富裕的一個典型案例。一是它的生態環境特別好,實現了綠色發展。二是城鄉差距較小,城鄉一體化水準較高。三是老百姓的獲得感很強,在基本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方面,老百姓比較滿意。

  3.走出更符合基本國情的共同富裕之路。共同富裕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也不是少數人的富裕。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打破傳統體制束縛,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推動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這是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的重大選擇,是在特定發展階段下改革發展的路徑選擇。今天,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有條件、有可能、有基礎提出並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當然,強調實現共同富裕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絕不是平均主義的富裕。實現共同富裕,就是要鼓勵、支援全體人民通過勤勞致富、創新致富、發展致富、改革致富。也就是説,要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中為全體人民創造更多的機會和條件。

二、在形成合理分配的格局中實現共同富裕

  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性、係統性的重大任務。不僅要惠及城鎮居民,也要惠及農村居民;不僅要惠及中等收入者,更要惠及低收入者;不僅要惠及當代人,也要惠及後代人。

  1.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是實現共同富裕的一個基本前提。我國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區域、城鄉發展的不均衡、不充分比較突出。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重大任務之一,就是要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包容性,就是要在經濟增長和提高經濟活力的同時,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目前,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相對偏高,財富收入差距較大。從基本國情出發,形成人人享有的分配格局,就是要合理提高勞動報酬及其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合理調整最低工資標準;就是要縮小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尤其是縮小城鄉內部的居民收入差距,創造條件讓全體人民都能通過勞動致富、創新致富得到合理的回報;就是要促進各區域協調發展,增強區域發展的平衡性;就是要支援中小企業發展,強化行業發展的協調性。

  2.加快建立和完善城鄉居民基本公共服務體係。目前,城市和農村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公共服務體係,但是城市與農村的公共服務制度安排仍不統一,標準仍有較大差距。形成人人享有合理的分配格局,就是要逐步縮小城鄉居民在享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實際差距,推進城鄉、區域、不同群體基本公共服務更加普惠、均等、可及,穩步提高保障標準、服務水準和服務效率。例如,農民工的孩子在城裏上學仍然還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需要盡快打破各種掣肘,創造條件,使之在同等條件下,人人享有、機會平等、公平參與。再比如,建立對低收入群體的保障機制。由此,使得低收入群體能夠有一個比較合理的收入增長機制。

  3.形成人人享有的分配格局,需要社會廣泛參與。積極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鼓勵引導高收入群體和企業家向上向善、關愛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意識,積極參與和興辦社會公益事業和慈善事業。例如,在基層通過工會互助基金等多重形式,形成教育、醫療等方面的互助機制。從現實情況看,調動全社會參與分配的積極性特別重要,而且空間巨大。

三、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社會財富明顯增大。與此同時,城鄉間、區域間、群體間的收入差距仍比較突出。究其原因是收入分配改革滯後于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求。進入新發展階段,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成為促進共同富裕的重大任務。

  1.深化以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關係為重點的收入分配改革。在改革開放初期短缺經濟的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是如何做大經濟蛋糕。針對“平均主義”和“吃大鍋飯”,提出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這對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做大經濟總量發揮了歷史性作用。進入新發展階段,適應全體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處理好公平和效率的關係,就要在注重效率的同時更加注重公平。比如説,加快實現城鄉居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縮小貧富差距、城鄉差距、區域差距等。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加快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要以初次分配注重效率調動各方積極性;以再分配實現社會公平;以社會為主體形成慈善共濟的三次分配新格局。從現實看,無論是初次分配、再分配,還是三次分配都需要建立完善的體制機制,這是我國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保障。

  2.初次分配要更加注重生産要素的公平分配。從實際看,相關的制度安排,如當前初次分配的基礎制度安排中,勞動、技術、管理等各類生産要素參與分配的相關制度仍不完善。比如勞動力産權缺乏相應的制度安排,影響了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因此,在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的過程中,要更加注重各類生産要素的公平分配,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産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這對于鼓勵青年人創新創業、激發各方積極性、增強經濟活力有著重要意義。

  3.以城鄉居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重點進行再分配。重點是充分發揮稅收的收入調節作用,並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保障不同群體的權利公平、機會公平,重點是解決2.8億農民工融入城鎮的問題。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加快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的制度安排。

  4.以社會為主體的三次分配在共同富裕中扮演重要角色。三次分配的核心,是調動社會參與實現共同富裕的積極性。為此,需要形成有效的激勵制度安排。例如,稅收制度安排上,對第三次分配的主體如各類社會機構和社會組織,做出相關激勵性的制度安排,以鼓勵市場主體、社會組織和個人有效地參與到民間捐贈、慈善事業、志願行動中,既充分體現“先富幫後富”,又有利于弘揚社會公平正義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