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靠深化改革打通國內迴圈的堵點

發表于:2020-12-27 08:30:00

2020年12月20日,北大國發院名譽院長、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在第五屆國家發展論壇上發表演講。林毅夫表示,“新發展格局”是今年提出的一個重要國家發展定位。過去一般的説法是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而“新發展格局”是要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格局。在此政策定位當中,“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是過去不曾有過的。

▲圖為林毅夫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第五屆國家發展論壇發表演講。

▲圖為林毅夫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第五屆國家發展論壇發表演講。

  以下為林毅夫演講摘編:

  新發展格局是我們今年提出的一個很重要的國家發展的定位。在過去,在發展上一般的説法是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新發展格局是要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在這樣的政策定位中,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是過去不曾有過的,過去中國的經濟發展,國際上對中國的描述是一個外向型的經濟,那麼現在提出要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難免跟過去的這種認識有所背離,所以國際上有非常多討論,國內在學界媒體上面也有非常多的討論。

  我認為提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有短期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是中國體量這麼大的國家發展經濟的基本規律短期的原因我想大家都知道,新冠肺炎疫情讓每個國家經濟都受到很大的衝擊,收入水準降低了,國際貿易就受到抑制了。雖然我們是復蘇的比較快,但是出口市場總是受到影響。我們國內復蘇的生産,國際上的消化能力小,當然必須在國內多消化、多靠國內迴圈。

  除了短期的外部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經濟的基本規律。我們一般認為中國是個出口導向型的經濟體,但是出口佔我們國內生産總值最高的年份是2006年,達到我們GDP的35.4%,到2019年出口佔我們GDP的比重是17.4%,已經減少近50%,為什麼是這樣呢?有兩個主要的經濟原因:一個是經濟體量的擴大,一個是服務業在我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提高。現代經濟,尤其是制造業,規模經濟非常大。發展制造業經濟要充分利用規模經濟,對于小經濟體,國內的消化能力就小,就要更多地依靠國外市場。大經濟體,國內的消化能力就大,國際市場的比重就會相對比較小。

  拿具體的數字來説明。2019年,新加坡的貨物出口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是104.9%,當然出口當中有一部分是靠進口的原材料加工以後出口。我們最高的年份是2006年,無非也不過是35.4%,差了三分之一,這就反映了經濟體量的不同。

  但是從經濟體量來講,我們現在按照市場匯率計算是第二大經濟體,美國是第一大經濟體,日本是第三大經濟體。在2019年的時候,美國貨物出口佔GDP的比重是7.6%,比我們低,我們的17.4%,日本經濟體的規模比我們小,它是第三大,他出口的比重是13.4%,也比我們低。為什麼是這樣?因為在美國服務業的比重佔GDP達到80%,日本是70%,那我們知道服務業當中有很多是不可貿易的,所以服務業的比重越高,就會造成貨物出口佔GDP的比重越低。從這兩個角度來看很清楚,在2006年我們的每人平均GDP是2099美元,我們的經濟規模佔全世界5.3%。當年我們的服務業佔GDP的比重是41.8%,到2015年每人平均GDP提高到10098美元,我們的經濟規模佔世界的比重提高到16.4%,從5.3%提高到16.4%。而我們的服務業2019年達到了58.6%,從41.8%提高到58.6%。這兩個因素主要解釋了為什麼中國出口的比重從35.4%下降到17.4%,在2019年的時候國內迴圈的比重已經達到GDP的82.6%了。

  那麼往前看,中國還要繼續發展,收入水準還要繼續提高。我們的經濟體量佔世界的比重同樣會繼續上升,隨著收入水準的提高,服務業佔比也會一樣的提高。所以在這種狀況下,國內迴圈的部分就會從2019年的82.6%增加到85%,增加到90%,出口佔我們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就會從17.4%,下降到15%、12%、10%。這種情況下,我們當然是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

   我想提出這個論斷有它的必要性,因為過去大家對中國經濟的看法是出口導向的。在這樣的認識下,如果國際市場出現了波動,出口減少了,難免就影響大家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現在重新認識這個事實中國作為一個大經濟體,經濟主要是靠國內市場的。在這種狀況下,不管國際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只要我們能夠把國內的經濟穩定好,外部的風雨、外部的不確定性,對我們的發展影響基本上不會改變我們整體發展的格局。

  雖然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過去提的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發展思路還重要不重要?我個人覺得還是相當重要的。為什麼呢?一個經濟要高品質發展,一定要充分利用這個國家的比較優勢。具有比較優勢的産業要發展好,我們即使國內市場很大,但是2019年的時候佔全世界也不過就是17.4%,82.6%的市場還是在國際上。即使將來我們經濟繼續發展,我們的經濟規模從現在的16.4%提高到將來20%、25%,但無論怎麼樣,國際市場還是大的。所以在這種狀況之下,對我們有比較優勢的産品,我們要靠國內市場,但也要靠國際市場。

   要充分利用比較優勢的含義是什麼?我們有不少領域是不具有比較優勢的,像自然資源我們是相對短缺的,一些高科技産品是發達國家的比較優勢,代表我們沒有比較優勢。並且隨著我們收入水準的提高,我們過去非常有比較優勢的領域如勞動力密集型的産品,也會逐漸失掉比較優勢。在這種狀況下,經濟發展要降低成本、提高品質,就應該更多地利用國際市場能夠提供的資源,除了一些可能會卡我們脖子的這些高科技産品,除了這個之外,能在國際上買,只要它比國內便宜,那我們還是必須利用國際資源、國際市場。對那些被“卡脖子”的高科技領域,我們當然應該用舉國體制把它發展起來。

  在這樣的新發展格局之下,怎麼樣才能夠進一步的讓國內大迴圈能夠迴圈起來,靠國內大迴圈來促進國內國際雙迴圈。根據前面對國內大迴圈的分析,如果要增加國內迴圈的比重,重要的原因就是全面的經濟體量,服務業的比重。經濟體量跟服務業的比重實際上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國際收入水準。所以要擴大國內大迴圈,最重要的是增加我們的每人平均GDP,提高收入水準。因為收入水準提高了,中國經濟體量在世界的比重就會提高,收入水準提高了,服務業的比重在經濟當中也會提高。

  怎樣來實現這個目標呢?我在這裏談三方面。

  第一,用結構性改革來挖掘發展的潛力,拉長我們的長板,補足我們的短板,來提高發展的品質。

  中國的發展還有相當大的潛力,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中國現在的每人平均GDP剛過1萬美元,跟美國6.5萬美元、德國4.8萬美元、日本4.2萬美元比,我們的收入水準低,我們在一般産業上面的技術生産率水準也比它們低。所以我們還有相當大的後來者優勢,還在追趕,這是在一些傳統産業上。另外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新産業,像5G、人工智慧、新能源、新材料上面,我們跟發達國家在很多方面有條件齊頭並進。因為有不少新産業的特徵是要靠研發,研發當中以人力資本投入為最主要的決定因素。而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再加上這些新的産業如果屬于軟件方面,我們國內有最大的應用場景。如果它是在硬體方面,我們國內有全世界最大最齊全的産業部門和最好的供應鏈。所以在新産業上面跟發達國家比,我們實際上是有比較優勢的。

  在供給側上面,我們可以利用我們的優勢拉長長板,補足短板。當然一方面必須靠有效的市場來配置資源、提供激勵,也要有有為的政府來克服一些産業發展上面的市場失靈。

  第二,要深化改革,打通在國內迴圈的點。

  國內迴圈哪些方面是我們可能會出現堵點呢?總地來講,産品市場現在基本上在流通上面受到的障礙是什麼?在國內現在迴圈上會受到影響的更多是在要素市場,這些要素市場比如説金融市場,金融應該服務實體經濟,我想這是共識。但是國內大銀行、股票市場、公司債券,當然有風險資本等等為主的現代金融,對從稅收上佔了50%的農戶、微型、小型、中型企業來講,這種大銀行是提供不了服務的。而這一部分的經濟體量稅收佔50%,GDP佔到70%,就業佔到80%以上。那麼在當前的金融結構下,它得不到金融服務,對它的發展就受到限制。所以應該發展能夠給我們經濟體量當中佔最主要部分的農戶、微型、小型、中型企業,有的在制造業,有的在服務業,能夠提供金融服務的金融安排。這裏麵包括有的看起來是相對傳統的地區性的中小金融機構。

  在勞動力市場,勞動力市場的堵點也非常清楚。一個是戶籍制度,阻礙了勞動力的流動。一個是房價,房價太高也不利于勞動力的流動。所以我們應該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並且在房地産上面回歸“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樣的政策導向。

  在土地市場上,最大的堵點就是怎麼樣落實讓農村集體土地入市,增加土地的供給。不管是作為工業用地、商業用地,或者是住房用地。

  另外在産權上面,應該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毫不動搖的鞏固加強國有經濟,但也要毫不動搖的鼓勵支援引導民營經濟的發展。在市場當中,不應該出現有産權歧視。這方面的深化改革,有利于挖掘我們的發展潛力,也有利于提高我們的資源配置和流通效率。

  第三,需要擴大開放。

  擴大開放讓我們能夠更好地利用國際資源、國際上的技術、國際上的資本。在擴大開放上目前做的是一些自貿區試點,自貿區試點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降低進口關稅,二是縮小負面清單的范圍,讓外國投資能夠更好地進入中國。要擴大自貿區的試點數量,同時在自貿區試點上面取得的成功經驗要在全國推廣。這是擴大開放國內要做的。

  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更積極地去推動世貿組織的改革,參加一些區域性的經濟合作的協議。像最近剛剛通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還有報上已經在談的中國跟歐洲達成的中歐投資協議。我們已經表示有意願加入CPTPP這種區域性的貿易協議,讓我們能夠更好地利用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它同時有一個好處,中國開放了,國際上也能夠更好地利用中國市場和中國的資源。這種情況下不僅我們的發展品質能夠提高,中國的發展也能給世界上其他國家提供發展機遇。

  以上是我對在百年不遇之大變局下,國家重新提出的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定位的認識。

  根據這個認識,只要我們做好自己的事情,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充分利用我們的發展潛力,那麼不管國際上有多大的不確定性,中國應該可以保持穩定和發展。實現到2035年把中國建設成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到2049年把中國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並且中國的發展不僅有利于中國,中國的發展也有利于世界。(根據林毅夫現場發言整理,未經本人確認。編輯:解軼鵬)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