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年:中國要更開放,單邊開放也可以

發表于:2021-04-13 21:21:54

“歷史一再證明,哪個國家最開放,哪個國家最獲益;哪個國家最封閉,再強大也會衰落下去。”“中國要單邊開放,即使美國、西方對中國進行封鎖,中國也要對它們開放。”

11月28日,由新華網主辦,新華網思客、新華網浙江分公司承辦的“2020新華網思客年會”在杭州舉行,本次年會聚焦“中國經濟的下一程:新理念、新征程、新藍圖”。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發表題為《中美關係、有限全球化與中國經濟的未來》的主旨演講。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出席“2020年新華網思客年會”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新華網發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出席“2020年新華網思客年會”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新華網發

以下為演講摘編:

       面對百年不遇之大變局,中國要單邊開放,即使美國或者西方向中國封鎖,中國也應當向他們開放,不應當把自己封閉起來。歷史上看,哪個國家最開放,哪個國家最獲利;哪個國家最封閉,再強大也會衰落下去。我們現在提“雙迴圈”,以國內迴圈為主是指中國的內部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並不是説外迴圈不重要。

       我一直主張長三角、珠三角還是要以外迴圈為主。這些沿海經濟區都是在改革開放中、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脫離不了國際市場,它本身就是國際市場的一部分。當下的外迴圈並不僅是資本的問題,現在主要是技術的問題,而技術進步的本質就是開放。哪個國家如果封閉了,技術肯定會衰落。我們必須承認這樣一個現實,從近代以來,大部分的原創性的技術來自西方,這是個事實。所以開放就是為了保證技術。所以我覺得我們的思想一定要進入國際大迴圈。我現在擔心的是,我們一些人裏面,世界觀裏面越來越沒有世界,很多人認為我就是世界,這肯定會衰弱。

       那麼我們自己的優勢是什麼呢?一個是開放,另一個是市場。開放是什麼概念呢?中國很多地方就是開放得不夠,開放的深度不夠,廣度也不夠。這兩年我們實行金融開放,盡管有中美貿易衝突,但根據美國一家智庫的估計,過去兩年有六千億美金流入中國金融市場,今年英國The Economist(《經濟學人》)估計前十個月有兩千億美金流入中國市場。這表明中國的開放開一個口、開一塊新地方,就可以改變世界資本流向的格局。

       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中國的市場。我們以中産的階層規模來衡量中國市場,現在中國中産的比例比美國小,美國的中産人數佔總人口的50%,中國是30%,但我們有4億中産,這個數量相當于美國的人口總數,而美國只有2億多中産,中國的4億中産消費能力不比美國的2億低,因為我們的收入差異大。所以我跟美國駐中國的商會、美國駐香港的商會溝通,沒有多少企業樂意離開中國。

       講未來,我們就要講怎麼開放的問題。最近中國加入了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我們對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也是持開放的態度。但RCEP跟TPP是兩碼事,RCEP主要是傳統的關稅,TPP則是標準。我們需要考慮中國如何在國際市場上通過開放影響國際標準,這是非常關鍵的。如果之前的開放是傳統的貿易投資類的開放,那下一步的開放一定要思考貿易投資中國際規則的問題。如何制定規則?我覺得我們要有世界觀、國際觀,不能太自私,我們是第二大經濟體,是一個大國,所以要考慮到其他。

       在貿易依存度方面,總體上來説因為中國現在市場大、經濟量大,所以其他國家依賴中國多。但是要依賴多少才合適?像這次醫療物資,根據美方的估計,85%以上的美國醫療物資靠中國供應,美國97%的抗生素靠中國供應,這對美國來説會很難接受。所以我覺得中美之間,或者中國跟西方國家之間有些領域的貿易依存度下降一點,對各方都有好處。我們不能太民族主義地看問題,如果太民族主義地看問題就看不清這個世界是怎麼運作的,就看不清我們以後怎麼在世界上扮演一個領導角色。

       現在中美關係的局勢,我想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不會變,中美之間的問題不應是誰打敗誰的問題,現在很多人整天想如何打敗美國,美國也想如何打敗中國,這完全是錯誤的。這兩個大國,不會互相打敗,這兩個大國的問題就是和平共存的問題。所以我是覺得我們還是需要在這個時代,學會如何跟美國打交道。我們不能太驕傲,還是要謙虛謙虛再謙虛,開放開放再開放。

點擊圖片進入專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