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立足國內大迴圈如何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

發表于:2020-11-29 11:21:39

  11月28日,由新華網主辦,新華網思客、新華網浙江分公司承辦的“2020新華網思客年會”在杭州舉行,本次年會聚焦“中國經濟的下一程:新理念 新征程 新藍圖”。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在會上發表題為“立足國內大迴圈如何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的主旨演講。

在“2020新華網思客年會”上,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圍繞“立足國內大迴圈如何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發表主旨演講。新華網發 在“2020新華網思客年會”上,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圍繞“立足國內大迴圈如何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發表主旨演講。新華網發

以下為演講實錄節選:

  “十四五”規劃當中對新發展格局有了比較詳細的表述,對于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狀況也有一些判斷,我們明確地提出要走雙迴圈發展的道路。我們作為學者應該客觀地評價中國當前在全球經濟當中的地位、關係。同時,我們要對未來經濟發展過程當中應該避免的一些趨勢和傾向,有清醒的認識。這裏面存在三個判斷,這是我希望今天跟各位做分享的背景。

全球業已形成的經貿關係其實對中國更有利

  以我自己的判斷,我覺得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近20年時間裏,全球形成的經貿關係其實對中國更有利。而不像現在有些人認為的,覺得對我們很不利。

  有充分證據使得我們在這個問題上自信。2019年麥肯錫有一個報告,報告明確提出中國對世界經濟的依賴在降低,但同時世界對中國經濟的依賴在增加。世界其他國家對中國經濟依賴性逐步增強,這反映出中國作為一個市場,作為一個生産的供應國,作為一個資本的重要輸出國,它的影響力、重要性都在上升。

  比較客觀地看,現在美國等一些國家對中國可能是有抱怨的。但是這種全球化生産鏈、供應鏈相互交織的局面,不是一個國家單邊可以改變的。美國羅傑斯智庫今年發表了一個報告,報告中就提出要跟中國的供應鏈脫節,也就是他們要跟我們脫鉤。最近外交部發言人講到的“五眼聯盟”國家認為,現在中國是他們最大的威脅。這次疫情讓“五眼聯盟”國家更加擔心,他們過去幾十年當中對中國依賴太多,而不是太少。但這個很難改變。

  2007年以後,中國對外需求的依賴在經濟總量當中的重要性在下降。換句話説,中國經濟的增長現在更多的是轉向我們自己內部的需求。但是我們看到在這個趨勢下,我們的經濟增長也在下降。這值得我們反思。

  西方也有一些新的説法,他們用一個很嚴格的標準來衡量到底全球對中國經濟的哪些方面依賴得比較要命。他們提出了所謂的“關鍵的11個産業”,這分為兩位數代碼、四位數代碼、六位數代碼三個方面。如果看兩位數代碼,美國大概有兩個産業符合所謂的關鍵産業標準。這個標準是什麼?是指他們在産業上的進口要超過一半的份額,就是説這個行業當中一半的供應來自于中國,中國在這個行業當中的全球份額也不小于30%,這兩個標準的篩選是很嚴格的。在六位數代碼中,澳大利亞的167個六位數代碼行業也符合這個。也就是説這些行業完全依賴中國,而且中國在這個行業的全球份額也是最大的。

  我們在最近剛剛發表的英文論文當中,用經合組織(OECD)附加值貿易的數據庫做了計算,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制成品當中,按照附加值來看,裏麵包含了“五眼聯盟”國家乃至G7國家的附加值,而且最有意思的是中國出口到美國的附加值當中,美國自己佔10%,在G7國家當中佔的比例是最高的。也就是美國自己的公司投資在中國,成為中國供應鏈當中非常重要的供應商,中國再把這個産品加工出口到美國。所以中國出口到美國的東西並不都是中國的東西,因為這當中有大量的中間品來自于發達國家自己甚至于美國自己。

  在這種情況下,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跟中國脫鉤嗎?是不能也沒辦法脫鉤的,這是一個客觀的形勢。有些國家似乎覺得我們跟全球的關係很簡單,我們説不跟你玩了就可以不跟你玩,可這是很難做到的。

在“2020新華網思客年會”上,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圍繞“立足國內大迴圈如何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主旨演講。新華網發 在“2020新華網思客年會”上,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圍繞“立足國內大迴圈如何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主旨演講。新華網發

正確理解“雙迴圈”戰略,避免形成經濟的“內卷化”

  第二,我們現在有一個説法叫:大國經濟的優勢就是內部可迴圈。這個話沒錯,但是要看歷史的話,大國就是因為內部可迴圈,所以往往會形成經濟的內卷化。“內卷化”這個詞最近在網上特別流行,它的意思就是指“低水準的均衡”。因為大國自己跟自己玩似乎也很好。中國有足夠的國內市場,就像我剛才開頭講的,一個係統如果跟全球係統完全隔離,也可以過日子,但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內卷化的後果——低水準的均衡,這意味著它就不再有創新的壓力了。中國歷史上這種時期很多,那時候的日子很好過,但我們慢慢基本上就沒有進步的動力了。大國容易形成內迴圈,但一個小的開放經濟體就沒辦法內迴圈,因為自己市場內部很小。所以這點要正反兩面看。印度人寫了一本書叫《印度均衡》,裏面也講了這個道理。因為印度是大國,人口多,所以跟世界不發生任何關係也可以迴圈下去,但是發展的水準很低。我記得80年代有一些學者説過,中國歷史長期以來為什麼那麼穩定,以至于形成所謂的超穩定結構?其實很大程度上也是在于一個大國的內卷化原因造成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相對于一個小型開放經濟體而言,大國反而得更加開放才可以。因為大國如果不開放的話,它就不跟外部世界交流,也就形成了另外一個迴圈係統,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我覺得我們在理解“雙迴圈”戰略時,要充分理解為什麼我們要提“兩個迴圈”?為什麼要提“兩個迴圈相互促進”?為什麼我們的領導人要強調中國不可能閉關鎖國?即便我們現在的國內市場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源泉,但我們不會自己跟自己玩。我覺得這一點非常重要。

我們的技術如果完全自力更生,會放慢技術進步的速度

  最後一點我想説的是,如果我們自己一個係統的話,即便我們自己能夠內迴圈,我們的技術要完全立足在所謂的自力更生,那其實也會放慢技術進步的速度。當然這個話要看你怎麼理解,並不是説我們願意這麼幹。大家一定要清醒的是:中國目前還不是全球經濟當中處于技術前沿的國家,我們跟發達國家之間在技術層面上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們過去40年、30年通過開放、雙邊的貿易投資,實現了快速的技術進步。我們做過測算,相對于發達國家,如果用“全要素生産率”度量的話,中國每年的技術進步是平均每年增長3%左右,最近10年有所下降,但應該也超過2.5%。你看發達國家裏的美國,因為它處在技術最前沿,所以它的技術進步只會更慢。我們可以向它學,我們有空間,我們可以引進技術,我們可以合作、投資、貿易,所以我們進步得很快。但像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每年的全要素生産率增長也就1個百分點多一點。所以如果在技術有差距的情況下自力更生,就會放慢技術進步速度。

  我前不久跟一個同事討論,他是微電子學院院長,是搞晶片的,我問他我們現在自己做晶片,自己搞攻關,能解決多大的問題。他跟我講了他的看法。他説盡管我們過去可以把原子彈、氫彈、衛星都做出來,但這跟我們今天講的做晶片不一樣。5奈米的晶片和20、30奈米的晶片在經濟上有完全不同的含義。我們現在只能做的、剛剛量産的就是15奈米的晶片,可人家現在有4奈米、5奈米的晶片,這個差距在經濟上有巨大的含義。這跟你有原子彈,我也有原子彈的情況是兩個概念。所以我説我們不是不可以自力更生、自強自立,這是可以的。但是這意味著你處在技術追趕的重要階段時發展速度會更慢。這是我們要非常清醒的、明確的概念。

點擊圖片進入專題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