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力·畫布上的聲音|鋼琴詩人肖邦與傳奇作家喬治·桑的深愛之痛-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4/19 10:05:41
來源:新華網

審美力·畫布上的聲音|鋼琴詩人肖邦與傳奇作家喬治·桑的深愛之痛

字體:

  編者按:

  人生來的天性就是追求真善美!求知、想好、愛美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唯有在這三方面最大限度協調發展,生命才能實現美好幸福。

  美感教育本質上是一種情感教育。《論語》中“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是儒家教育的宗旨。但美感教育並非人們吃飽穿暖後的奢侈享受,而是如同水和空氣一樣,從生命伊始,便瀰漫包圍在我們的生命各處,使每個人在豐富華嚴的世界中隨處可以吸收到新鮮的美的力量,滋養我們的心靈,“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審美力如潺潺流水一般推動我們生命滾滾向前。

  “審美力,是一個人是核心競爭力”,是新華網文化頻道、書畫頻道自2020年推出的美育口號。第一檔欄目是新華網文化頻道聯合國家大劇院共同推出的【審美力·藝術微課堂】,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好評,對推動全社會審美教育起到了積極引導作用。

  現在,我們再次與國家大劇院合作,並聯合北京大學出版社,共同推出【審美力·畫布上的聲音】,繼續為您帶來全新的審美體驗,通過世界名畫與名曲,講述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帶您徜徉中外藝術的世界,充分體驗藝術的美。

——新華網書畫頻道主編 袁思陶

  《審美力·畫布上的聲音》第一期,讓我們通過法國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洛瓦的《鋼琴家肖邦與作家喬治·桑》與肖邦鋼琴曲,走進肖邦和喬治·桑的藝術世界。

  憂鬱的“鋼琴詩人”肖邦

  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洛瓦為波蘭浪漫主義鋼琴家肖邦繪製了一幅肖像。這幅畫像非常著名,因為在這幅畫中,畫家將肖邦內斂憂鬱的性格以獨到的筆觸表現得淋漓盡致。

德拉克洛瓦《鋼琴家肖邦》

  肖邦是鋼琴史中傑出的代表人物,他的音樂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獨樹一幟的浪漫風格。其寬廣如歌、感人至深的旋律,色彩豐富的和聲與生動的節奏,具有極高的創造性。肖邦被譽為“鋼琴詩人”。

  客居巴黎期間,肖邦結識了當時許多傑出的藝術家,有法國作曲家柏遼茲,匈牙利鋼琴家李斯特,法國作家巴爾扎克、雨果、喬治·桑,畫家德拉克洛瓦,以及德國詩人海涅等。與這些藝術家的交往,使肖邦打開了眼界,從而也影響了他後來的音樂創作。其中,尤其是與女作家喬治·桑的十年戀情,可以説對肖邦的思想、音樂創作與生活都産生了深刻的影響。

19世紀巴黎街景

  叛逆的傳奇女作家喬治·桑

  喬治·桑是19世紀法國著名小説家。19世紀是西方浪漫主義文學大放光彩的時代,作為法國浪漫派裏以小説見長的女作家,喬治·桑的作品以濃郁的鄉村風情、別具一格的女性視角,確立了其在文學史上不可動搖的地位。雨果曾如此稱頌她:“喬治·桑在我們這個時代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其他偉人都是男子,唯獨她是女性。”

喬治·桑(GeorgeSand,1804—1876)

  與喬治·桑同時代的法國文學家福樓拜曾不無尊崇地將喬治·桑稱為“桑媽媽”,將雨果稱為“雨果爸爸”,奉二人為自己及19世紀後半期所有文學創作者的象徵性父母。喬治·桑是一位具有叛逆精神的女作家,她常常以男性裝扮出現,喜歡吸煙,這與纖弱、儒雅的肖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男裝的喬治·桑

  互相成就的絕美愛戀

  喬治·桑比肖邦大六歲,他們是在巴黎的藝術沙龍中由鋼琴家李斯特介紹相識的。從1837年至1846年,他們交往了近十年,在相依相伴的十年中,既有過美好的愛情,也有過猛烈的爭吵。但兩人為相同的理想而努力,沒有比這種愛更能把人與人緊密&&在一起的了,他們達到了為了對方的生存而生存的境界。

  由於肺結核病,加上肖邦時刻將祖國的命運挂在心頭,經常不顧虛弱的身體參加音樂會,為祖國解放運動募捐,肖邦的身體非常差。為了保護肖邦,喬治·桑不得不把肖邦給“管控”起來,甚至將他帶離巴黎,讓他遠離公眾視野。由此,喬治·桑也招致了許多非議,很多人指責喬治·桑為了自己的私欲,將肖邦佔為己有。但事實上,這種説法有失公允。

  喬治·桑看到肖邦經常因演出過度勞累而引發高燒咳血,肖邦虛弱的身體狀況令她非常焦慮,她不得已才將肖邦“監護”了起來。喬治·桑認為西班牙的馬略卡島氣候較溫暖,便將肖邦帶往馬略卡島療養。

喬治.桑為肖邦畫的素描像

  坐落於馬略卡島鎮郊園林中的卡爾特會修道院,是肖邦和喬治·桑曾經住過的地方。1838年,兩人曾在此修道院內租住房間,度過了一個美好的“馬略卡的冬天”,並開啟了新的創作旅程。肖邦著名的《“雨滴”前奏曲》便是在修道院的雨夜中創作出來的。

  肖邦本就多愁善感,而在陰雨時節,肖邦的心情則會變得更糟。一個下雨天,喬治·桑外出回來,發現肖邦正茫然孤寂地坐在窗前,一個人心情陰鬱地看著屋檐下滴落的雨點發呆。看到肖邦心情抑鬱,喬治·桑便上前去安慰肖邦,對肖邦説:你可否換一種心情,改變一個角度來傾聽這雨聲呢?聽喬治·桑這麼一説,肖邦聽到的仿佛不再是雨滴掉落在屋檐下窗&上發出的單調聲響,反而感覺這雨滴恍如從天而降的淚水在敲擊着他的心房。

  於是肖邦便以這雨滴滴落的聲響節奏創作了一首鋼琴曲,這便是著名的《“雨滴”前奏曲》(作品28第15首)。在這首鋼琴曲中,肖邦以左手持續彈奏的一個A音,來表現雨滴從房檐掉落到窗&上發出的有節奏的聲音,這個A音從頭至尾有規律地持續了全曲。《“雨滴”前奏曲》的音樂形象雖比較單一,但仍有許多細膩的變化,樂曲十分抒情,卻很憂鬱,歌唱般的旋律伴隨着清脆的雨滴聲,仿佛是雨夜裏飄蕩的無言歌,充滿浪漫的氣息。

  喬治·桑曾這樣寫道:“這是人的靈魂在思考,這是人的聲音在表達。肖邦表現了他所體會到的各種激情,他在用自己的感悟將它們表達出來……”

肖邦為喬治·桑演奏鋼琴

  自1839年起,每當夏季到來,他們便會前往距巴黎不遠的諾昂小鎮,住進喬治·桑的莊園,一住便是六個月。1839—1846年,他們在法國諾昂的莊園,度過了一生中最幸福安寧的時光。

喬治·桑鉛筆畫《諾昂莊園》

  在諾昂,喬治·桑怕家人的走動會影響肖邦創作與休息,於是特別將肖邦房間的門裝上雙層軟包。喬治·桑給予肖邦的愛以及對肖邦的細心照料,使肖邦的作曲生涯達到了他個人生命的最高點,在諾昂的莊園裏,誕生了肖邦絕大部分創作成熟的作品。

  “夜曲”顧名思義是一種夜晚的音樂,夜曲的曲意安詳寧靜,主要表現的是夜的沉靜。夜曲是由愛爾蘭作曲家費爾德首創的一種鋼琴曲體裁,一般都旋律優美,富於歌唱性。但僅僅是為了表現一種寧靜的氛圍,在肖邦看來未免過於單調。於是,肖邦便在繼承費爾德夜曲唯美意境營造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加入了對人的內心情感的抒發,因此,肖邦的夜曲遠比費爾德的夜曲更具思想性。

  肖邦於1842年到1844年間創作的《f小調夜曲》(作品55第1首),音樂以沉重憂鬱的旋律開始,充滿了失望傷感。隨後,悲傷情緒逐漸堆積,漸進高潮,如同呼喊。但不久,似乎是希望給他帶來精神的撫慰,音樂轉而變得溫暖安詳。

肖邦夜曲手稿

  兩位藝術家性格迥異:喬治·桑熱情、獨立、情感豐富,在藝術、哲理和愛情的理想中生活;肖邦則性格內向、傳統,不太關心他人的生活方式。然而,他們遠大的藝術追求是相同的,他們的才華使兩人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相互愛慕,相互為對方增添光彩。

肖邦為喬治·桑演奏鋼琴

  經典名畫背後:德拉克洛瓦《鋼琴家肖邦與作家喬治·桑》

  人們今天所熟悉的肖邦形象,多來源於法國畫家德拉克洛瓦為肖邦所作的著名畫像。德拉克洛瓦是通過好友喬治·桑認識的肖邦。德拉克洛瓦不僅是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畫派的傑出代表,也非常喜愛文學,並對音樂充滿了熱愛。在當時的巴黎藝術沙龍中,德拉克洛瓦被肖邦那種充滿憂鬱情感的音樂演奏所吸引,他經常在日記中記錄下聽肖邦音樂時的內心感受,並對肖邦大加讚揚。同為藝術家,也生在同一個時代,相互的欣賞,使他們成了好朋友。德拉克洛瓦説:“沒有任何事物可以與音樂引起的情感相比,音樂表達了無與倫比的感情色彩。”

德拉克洛瓦《鋼琴家肖邦》、《作家喬治·桑》

  在德拉克洛瓦的畫作中,肖邦是有靈魂的,他的眼神中流露出悲傷與對浪漫的渴望,激情與反叛,以及不甘平庸。從德拉克洛瓦對肖邦頭髮顏色的描繪上,觀者可以看到黃色和橙色的筆觸,這無疑大大增加了整幅畫像的深度,而模糊與不清晰的線條則突出了浪漫主義的特徵。而另一幅喬治·桑的肖像,畫中的喬治·桑卻顯得高度活躍和精力充沛,充滿感性和優雅。無論是《鋼琴家肖邦》還是《作家喬治·桑》,德拉克洛瓦都極為生動而準確地抓住了所畫人物的性格與精神面貌。

  在19世紀,肖像畫大多是靜態的,但這兩幅畫卻看上去有些反常。畫中的肖邦是以四分之三的側臉出現,其表情仿若欲言又止;而另一幅《作家喬治·桑》,畫中的喬治·桑手拿香煙,其優雅的身姿,仿佛是正對她身旁的某種東西産生了心理反應。

  德拉克洛瓦的這幅《鋼琴家肖邦》非常著名,但以如此構圖方式繪製肖像,人們都覺得似乎有悖於常理。在經過仔細研究後,人們還是感到這幅畫的背後一定有些故事。果不其然,德拉克洛瓦去世後,當人們整理他遺存的畫稿時,竟發現了這“兩幅”畫像的最初草稿。

德拉克洛瓦草圖

根據草圖模擬的原作圖

  原來,現在見到的肖邦與喬治·桑肖像,從草稿上看並非兩幅獨立的畫作,而應是一幅——《鋼琴家肖邦與作家喬治·桑》。於是有人便將兩幅畫以畫家草稿上的樣式模擬拼接、合成了一幅油畫,還原了此畫的大致面貌。在根據草圖合成的這幅油畫中,可以看到肖邦坐在鋼琴前彈奏,他的目光斜視右前方,表情若有所思;而依他身旁而坐的喬治·桑,仿佛正沉浸在肖邦迷人的音樂中。原來前面所看到的那兩幅畫像,最初竟是這個樣子。

(文章摘自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陳立著《畫布上的聲音:世界名畫與名曲》)

《畫布上的聲音:世界名畫與名曲》

出品:國家大劇院、北京大學出版社、新華網書畫頻道

支持:國家大劇院藝術普及教育品牌“走進唱片裏的世界”

策劃:袁思陶

統籌:邢賀揚

編輯:譚雪莉、常寧、邢賀揚、伊媛、劉蘭芳

【糾錯】 【責任編輯:邢賀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