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全球7%的國土上發生了全球33%的大陸地震,約57%的人口、51%的城市和58%的國土位於地震高風險區——作為世界上地震活動最強烈、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近年來,我國不斷強化地震監測預報預警,加強地震災害風險識別和防範,地震安全基礎不斷夯實,防震減災、抗震救災能力不斷提高。
5月12日,應急管理部召開發布會,相關專家解答了防震減災相關問題。
動物異常、氣象變化與地震無關
中國災害防禦協會理事、科普專家鄒文衛&&,動物異常現象不代表地震前兆的規律,氣象變化和地震沒有實際的內在關聯性。動物異常與許多因素有關,比如環境變化,天氣變化等都會引起動物異常。另外,所謂的“地震雲”,就是一些形狀比較特殊的雲彩,這些在氣象學上都有合理的解釋,不能預測地震。
鄒文衛&&,截至目前,人類還沒有完全掌握地震形成的機理。世界公認,地震預測現在僅處在探索階段。
應根據所處環境合理緊急避險
收到地震預警信息後,應該怎麼做?
中國地震局監測預報司司長兼中國地震&網中心主任王行舟介紹,震中附近的地震儀器記錄到信息後,預警系統會估算地震發生的時間、震級和發震地點,同時推測地震大小和影響範圍,以最快速度通過手機、電視等手段向群眾發出警報,以減少或避免地震災害損失。當預估震級大於4級,或預估震中烈度大於5度時,會對外發布預警信息。在預估地震較強的地區,會發布紅色或者橙色警報,以提醒公眾盡快躲避。
王行舟&&,如果處在室內,要就近躲避,採取蹲伏或跪伏的姿勢,尋求牢固的物體來遮擋或保護好頭部,比如可以躲在桌子底下或沙發旁邊,同時要抓住身邊的固定物以防身體滑動或被甩出去,也要避開玻璃和吊燈等懸挂物。如果處在室外,就要尋找開闊地,比如廣場、公路就地蹲下,要遠離高樓、電線桿、廣告牌等危險物。如果處在海邊或者山區,要防範可能産生的海嘯或者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帶來的傷害。
多措並舉提升防震避險能力
今年3月,在緬甸地震中,一位被困125小時的男子成功獲救,“被困者在被困期間科學的求救方法和在面對災難時頑強的求生意志是獲救的關鍵。”北京市消防救援總隊特勤支隊高米店站站長潘照虎説,如果在地震中被困,首先要盡可能利用現有條件搭建一個安全空間,要緊急處理自己的傷情,盡可能收集食物和水為自己創造生存機會,保持積極的求生心態。此外,不要盲目大聲呼救,要保持體力,利用身邊可用的物體,保持有節奏的敲擊,以便救援人員識別和發現。
居住在高層建築中,在室內應如何科學有效避險?對此,鄒文衛&&,遇到地震時,要“伏地、遮擋、手抓牢”,盡量採用蹲伏或者跪伏的姿態降低重心,躲到堅固的物體下面,避免被墜物擊打。
應急管理部地震地質司二級巡視員高玉峰介紹,近年來,應急管理部會同相關部門統籌推動全國應急避難場所的建設和發展。目前,正在積極推動各地逐步科學規劃設計和建設改造應急避難場所。在規劃布局不同級別和類型的應急避難場所時,主要以社區生活圈為基本安全單元,確定合理的服務半徑,比如緊急避難場所的服務半徑為1公里以內,步行10~15分鐘就可到達;短期避難場所的服務半徑在2.5公里以內,步行30~40分鐘就可到達。
應急管理部新聞發言人、新聞宣傳司司長申展利&&,下一步,將加強地震監測預報預警,緊盯震情跟蹤研判,依託手機、電視、應急廣播等渠道,讓預警服務信息快速精準觸達公眾。開展地震災害風險隱患排查整治,推動重點地區房屋、基礎設施抗震能力提升,推進老舊房屋、學校和醫院等公共場所、重要工程設施的抗震加固,持續消除危化品廠庫、油氣管線、水庫等可能引發次生災害的風險隱患。同時,做好地震災害防範應對準備,夯實防震減災救災基層基礎,提升公眾防震避險和自救互救能力。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科普中國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