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節氣標誌着一年的降水形態開始更多地由雪轉雨,且雨量漸增。雨水節氣也被稱為“可耕之候”
2月18日是今年的雨水節氣。隨着太陽直射點北移,氣溫逐步回升,在大氣環流作用下,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帶來大量水汽,與尚未完全消退的冷空氣交匯,凝結飽和後形成降雨。雨水節氣標誌着一年的降水形態開始更多地由雪轉雨,且雨量漸增。在人們印象中,春雨多細軟綿柔、氤氳潤澤,使山河朗潤、天地凈明,盛春之景開始勃發。
進入雨水節氣,全國大部分地區開始春耕,越冬作物自南向北陸續進入返青的關鍵時期,需要及時灌溉。因此,雨水節氣也被稱為“可耕之候”,亦有“春雨貴如油”的説法。
從農業生産需求看,冬小麥等越冬作物返青需水量大,若有一場10毫米的降水,相當於為每畝地增加6.7立方米灌溉用水,有利於畝産提升。從生態環境領域看,春雨能補充地表徑流,提升地下水位,改善水體生態和動植物生存環境,對生態系統的修復和良性運轉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雨水節氣,如果天氣晴好無雨,便要抓住時機翻耕土地、播種施肥、開挖水渠,但若持續乾旱無雨,容易造成土壤墑情不足,影響春播。適量降雨能緩解冬春連旱的危機,為糧食豐收奠定基礎,但若持續過量降雨,則易使農田積水,土壤透氣性變差,引發作物爛根、死苗、病蟲害滋生等問題。雨水節氣前後是早稻育秧的最佳時機,在北方地區,“倒春寒”和“春旱”時有發生,在做好春耕春灌的同時,還要注意“春捂”保墑增溫。南方地區種植油菜等經濟作物要做好清溝排水準備,防止雨後積水,導致爛根。
春雨至,萬物生。雨水是充滿生命力的節氣,春雨雖細,但積少成多亦可厚積薄發,春雨之“貴”,不僅“貴”在時序時機,更是“貴”在潤物無聲,賦予萬物破繭新生的力量。
作者為中國農業博物館當代農業研究部副研究館員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科普中國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