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融合·創新”跨界沙龍在國家大劇院舉辦-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2/17 10:33:28
來源:新華網

“前沿·融合·創新”跨界沙龍在國家大劇院舉辦

字體:

2月15日,一場主題為“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腦科學解讀”的沙龍活動在國家大劇院舉辦。此次“前沿·融合·創新沙龍”是“當科學與藝術相遇”系列活動的延續,是國家大劇院、北京市科協、北京科技記協、北京大學出版社繼“當科學與藝術相遇——科學元典名篇賞讀沙龍”系列活動之後,推出的又一個科學與藝術跨界系列活動。該系列沙龍聚焦科技與藝術的融合創新,清華大學腦與智能實驗室教授王小勤及研究員黃娟、阮鹹演奏家馮滿天、古樂器研究學者彭麗穎等嘉賓通過學術分享與藝術實踐,共同探討中國傳統音樂在腦科學研究中的獨特價值。

活動中,王小勤以“智能的本質與音樂腦科學”為題展開分享,他提出:“音樂不僅是情感的表達,更是大腦複雜認知活動的産物。通過研究音樂對大腦的激活機制,我們或許能觸及人類智能的深層奧秘。”他介紹了團隊的研究目標——從神經科學角度解析音樂對人類情感、記憶乃至社會行為的影響,為音樂療愈、人工智能等領域提供理論支撐。

黃娟分別從研究場景、研究這塊對象、應用領域角度分享了團隊在音樂腦科學研究中突破。傳統神經科學研究多在實驗室受控環境下進行,而清華大學團隊將實驗場景延伸至真實的音樂演出現場,利用便攜式近紅外腦成像設備、多人同步腦電圖及多參數生理記錄系統,實時捕捉音樂家與聽眾的神經活動。“這種自然情境下的數據採集,能更真實地反映音樂交互的複雜性。”黃娟解釋。團隊還將中國傳統音樂納入核心研究範疇,例如古琴、阮鹹等樂器的獨特音律與演奏技法。黃娟&&:“中國傳統音樂蘊含豐富的文化基因,其音程、節奏與現代音樂存在顯著差異,這為探索大腦感知的多樣性提供了寶貴素材。”此外,團隊還提出“個性化音樂醫療”概念,計劃將研究成果應用於從兒童到老年的全生命周期健康關懷。

馮滿天復原了唐代阮鹹,並與清華大學團隊合作,在演出中同步採集演奏者與聽眾的腦神經數據。“當9&近紅外設備同時記錄大腦活動時,我感受到科技讓音樂有了另一種‘可視化’的表達。”馮滿天&&,實驗不僅揭示了音樂表演中創作者與受眾的神經互動模式,也為傳統音樂的現代化傳播提供了科學依據。

彭麗穎分享了她在古樂器復原與腦科學結合中的探索。她通過研讀《樂書》等古籍,復原了唐代軋箏、宋代築等失傳樂器,並借助聲學分析技術,還原古代音律。她在演奏中佩戴腦成像設備,對比研究了古代音程與現代十二平均律對大腦的激活差異。“實驗數據顯示,古代音律能更顯著地激活與情感記憶相關的腦區。”彭麗穎&&,這類研究不僅能推動樂器復原的標準化,還將為音樂考古與神經科學的交叉融合開闢新路徑。

據悉,“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腦科學解讀”是該系列沙龍的首場活動,期待藉此推動中國傳統音樂與現代科學技術深度融合。

【糾錯】 【責任編輯:孫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