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公布施行,其中,規定每年9月為全國科普月,全國科普月將以更加豐富的高質量精品活動,為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帶來新機遇。
探索延伸 拓展科普工作新維度
以往,相關部門通過多種形式,定期組織開展系列主題科技科普節事活動,受到公眾的廣泛歡迎和認可,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例如,2024年全國科普日集中在9月15日至25日開展,以長時段多彩多樣的活動內容和形式,確保科普活動能夠“大縱深、廣覆蓋”。如今,全國科普月的設立為科普活動提供了更廣闊的時間與空間。未來,各類科普機構、科研單位、學校和社區等將有更多機會深入策劃和組織科普活動,從基礎科學知識的普及到前沿科技的了解與探索,從日常生活中的科學應用到科學精神的培養,全方位、多層次地提升公眾的科學素養。
多方聯動 構建科普工作新生態
設立全國科普月將極大激發社會各界參與科普的熱情。以此為契機相關部門將進一步加大科普投入,制定更完善的科普政策和規劃;科研機構將開放更多實驗室和科研設施,帶公眾近距離感受科學的魅力;學校將把科普月作為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契機,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內外科普活動;社區也可積極組織科普講座、展覽和實踐活動,讓科普知識走進千家萬戶。通過多方聯動,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科普的“大格局”,構建起一個多元、開放、互動的科普工作新生態。
創新形式 讓科普更具新魅力
在新時代背景下,科普形式也在不斷創新。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新興技術,線上科普&&將為公眾提供更加便捷、個性化、精準化的科普服務。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技術的廣泛應用,將使科普內容更加生動具象,讓公眾仿佛置身於科學實驗現場或遙遠的宇宙空間。同時,科普與藝術、文化的深度融合也將成為亮點,通過科普劇、科普音樂會、科普展覽等形式,以更加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提高科普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全國科普月的設立,是我國科普事業發展的新起點。不僅有助於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更將成為推動科技創新、培養創新人才、連接校外教育以及終身教育的重要舉措。隨着科普月活動的不斷深入和拓展,我國的科普工作必將取得更加顯著的成效,為建設科技強國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和文化基礎。
作者:中國科普研究所齊培瀟、王唯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