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新華網、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聯合主辦的2024年科技期刊服務高質量創新發展案例發布會在京舉辦。
中南大學出版社副社長楊保華圍繞《一流期刊服務一流學科的思考和實踐》主題進行分享,並就“期刊與學科協同發展的具體舉措”等相關話題接受新華網採訪。
關於一流期刊與一流學科,楊保華提出“依託學科辦好期刊,辦好期刊服務學科”的理念。“我們在中南大學融入有色金屬、軌道交通、湘雅醫學等優勢特色學科群,高水平學者深度參與辦刊,從選題策劃到審稿定稿全程參與,推動期刊和學科共同走向世界。”談及近期成果,楊保華介紹,“我們今年有多本期刊入選了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二期項目,其中在有色金屬、軌道交通、湘雅醫學等三大學科集群都有領軍期刊項目,充分展現了我們辦刊的成效。”
在期刊服務學科方面,楊保華提到了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我們的編輯部就位於校園內,我們開設了論文寫作和投稿的指導課程,有着30多年編輯和科研一線經驗的執行副主編彭超群出版專著,手把手教青年學生們發表第一篇論文,讓他們在科研起航的最開始,就得到發表規範的有效訓練。”
在數字化轉型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影響了出版界、期刊界的發展大局。楊保華認為,“技術創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在智能化背景下,科技期刊要審慎處理法律層面的知識産權問題,出版倫理關係以及商業化等問題。”
對於一流科技期刊的未來發展方向,楊保華認為,“辦刊是一個久久為功的過程,需要長期的積累和沉澱,以形成深遠的影響力。在觀測期刊引證指標時,除了影響因子、總被引次數,即年指標、被引半衰期等數據也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此外,楊保華強調,“論文發表還應考慮産業發展需求,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在公眾的知識科普層面,“學術期刊在未來應該與媒體密切合作,發揮學術編輯的專業優勢和媒體的傳播優勢,將優質論文推介給大眾。比如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就幫助我們加強與媒體的&&,讓科技期刊得到了更多的關注與支持。”
面對國際化學術出版趨勢,楊保華認為,“從論文發表的出版流程上來看,目前我國的出版業態看起來是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但如果着眼於科技期刊更好地發揮優化學術生態、激發創新活力的作用,科技期刊如何與數字技術、傳媒傳播等方向的跨界合作深度融合,以及積極參與國際規則的建立,中國期刊走向世界的過程中,還有許多值得我們探索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