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新華網、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聯合主辦的2024年科技期刊服務高質量創新發展案例發布會在京舉辦。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Light學術出版中心主任張瑩圍繞Light品牌期刊集群建設經驗與期刊發展的思考進行介紹分享,並就“如何推動科技期刊集群化發展,提高國際影響力”等相關話題接受新華網採訪。
張瑩&&,集群化發展策略是解決科技期刊小、散、弱問題,提升其整體競爭力的關鍵,也是中國科技期刊發展的新賽道。我們一方面要借鑒國際主流的期刊集群的辦刊模式和發展趨勢,同時也要結合我國科技期刊管理體制和機制,分類施策,從實際出發。既要支持大集群繼續做大,不斷提升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同時也要兼顧中小規模期刊集群精品化發展,進一步提升品牌影響力和社會效益。在實踐層面,“首先需要創新管理機制,通過集約協同管理優化資源配置,發揮團隊合力,提質增效,促進期刊集群良性發展。同時,要對集群內期刊進行差異化布局,突出各自特色,優勢互補。另外,在提升刊群社會效益的同時,還應通過爭取項目和品牌運營形成良性循環,實現刊群可持續發展。
張瑩強調,國際化、數字化、專業化的人才隊伍建設也是建設高水平精品刊群的重要路徑。在人才培養方面,要有多元化的人才布局,在全國新聞出版領域領軍人才、長春光機所副總師、Light執行主編和品牌總監白雨虹研究員的帶領下,近年來Light學術出版中心培養了10余位專業博士編輯人才,包括科學編輯、技術編輯、運營編輯、媒體編輯、海外兼職編輯等。在實踐層面,張瑩指出“首先要創新管理機制,優化崗位設置。我們引進的人才不僅要對工作有熱情,還要具備開放的心態和國際化的視野。我們在崗位設置上充分發揮團隊成員的優勢,以形成最大的合力。”他介紹,“我們對青年人才採取“工作-學習-輸出”的培養方式,推薦他們走訪國外知名出版機構和頂尖科研團隊交流學習,鼓勵青年編輯參加全國青編大賽,獨立負責品牌活動的開展。”在新媒體建設方面,“我們也重視媒體專業人才的引進與培養,讓他們參與中國光學等公眾號運營以及品牌活動的策劃及推廣。”對於編輯人才的未來發展路徑,Light品牌期刊集群制定了多元化的創新策略。
面對開放交流的國際學術環境,張瑩認為要做到開放辦刊,增強國內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集群化建設需要整合跨地域、跨學科的資源,以國際化的視角來集聚科學家和內容資源,”具體而言,張瑩提出,品牌活動尤其是國際會議,能夠為高水平學術交流和國際人才引進提供重要&&,對於開放辦刊具有重要意義。此外,他補充説,“自2015年至今,我們已在全球範圍內建立了25個Light海外和區域辦公室,依託這些辦公室,我們創建新欄目,舉辦品牌活動,並通過社交媒體進行推廣,從而擴大期刊國際影響力。”
展望未來,張瑩&&,“我們堅持“開放·合作·共贏”的理念,通過“ 引進來、走出去、推合作”的辦刊模式,積極學習和借鑒國際一流期刊和集群的辦刊模式,推動國內期刊發展壯大,進而吸引更多優質的科技成果在國內自主建立的期刊&&上發表和展示,提升我國科技期刊的整體實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