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如何通過“數值實驗室”為地球“把脈”?建築物在大風中“紋風不動”的秘密是什麼?國産“超級低溫工廠”背後有怎樣的故事?國家、民族寶貴珍稀的優質種質資源如何保存與利用?航天科普的城市會客廳如何繪製航天夢想?走進重大科技設施,帶你“京”彩奇遇。
7月-11月間,由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國科協科普活動中心)組織開展的“身臨‘器’境”——重大科技設施開放活動正持續開展。為便於公眾更好地了解學習重大科技設施相關情況,“雲學習”重大科技設施相關知識,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聯合新華網推出重大科技設施主題探索路線。
本期推出“‘京’彩奇遇科技設施”主題探索路線,帶你走進北京市的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風洞實驗室、大型氫氦低溫裝備、國家作物種質庫、星航學舍,領略尖端的科技魅力。
1.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
“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是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産權,以地球系統各圈層數值模擬軟體為重點,軟、硬體協同設計,規模及綜合技術水平位於世界前列的專用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其核心軟體是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經過長期科研攻關,自主研發的地球系統模式,集成耦合了包含大氣、海洋、陸面、植被生態、大氣化學、海洋生化、陸地生化在內的7個分系統模式,能夠模擬大氣圈、水圈、冰凍圈、岩石圈、生物圈的演變規律,對地球的過去進行反演、對現在進行觀察、對未來進行預測。走進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為地球“把脈”,預測氣候未來。
2.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風洞實驗室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風洞實驗室的風洞是我國建築風工程領域規模較大、技術設備先進的建築風洞之一,試驗段截面尺寸較大,可滿足較大規模的建築物試驗要求。擁有的精密設備種類齊全,並具有較大的技術優勢。實驗室配備的4&激光測振儀,採用先進技術,內嵌獨立的位移解碼器,可實現非接觸式的振動速度與位移的測量,測量精度大大超過其它同類産品;此外還配備有用於行人高度風環境測試的專業相機等設備用於進行地面風場的定量測量和定性顯示。
3.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大型氫氦低溫裝備
液氦到超流氦溫區大型低溫製冷裝備,是航空航天、氫能源儲運、氦資源開發等領域以及一批大科學裝置不可或缺的核心基礎。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攻克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自主研製出液氫(-253℃)、液氦(-269℃)和超流氦溫區(-271℃)系列大型低溫製冷裝備,讓“超級低溫工廠”實現了中國造,形成了從技術研發、工程示範到産業應用的完整鏈條。走進大型氫氦低溫裝備,回顧“超級低溫工廠”如何攻堅克難、自主創新實現“中國造”。
4.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作物種質庫
國家作物種質庫負責全國作物種質資源的長期戰略保存,被譽為種子的“諾亞方舟”。國家作物種質庫新庫於2021年9月建成,2023年正式投入使用。截至2022年底,我國收集保存資源總量突破54萬份,保護了一大批珍稀瀕危資源;每年向科研、育種和生産提供有效利用10余萬份,有力地支撐了我國的作物育種和農業科技創新。如何推動農作物種業“芯片”創新發展,來國家作物種質庫尋找答案。
5.中國航天科工三院星航學舍
星航學舍是由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10所航科傳媒建設,專業研究航天文化、推動航天文化的航天産業科普基地。在星航學舍300平方米的獨棟建築內,航天文化元素體現在每個角落:航天互動拍照區、航天陳列展示區、航天科技互動體驗區、航天科普閱讀區、航天文化創意區等多個獨特空間。走進星航學舍,踏着航天先驅的足跡,一同捕捉人類探索宇宙的渴望與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