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建築大學大型多功能振動&陣實驗室開展“身臨‘器’境——重大科技設施開放活動”,30余名來自北京建築大學不同年級、專業的大學生及媒體代表走進實驗室,近距離了解如何通過振動&試驗提升建築結構與設備設施的安全性能。
據介紹,北京建築大學大型多功能振動&陣實驗室於5月29日通過驗收,標誌着這項歷時9年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全面建成。實驗室包括振動&區域和靜力試驗區域,共建設4&三向六自由度多功能振動&。振動&單&&面尺寸為5米×5米、載重60噸、頻率範圍0.1—100赫茲。當前,實驗室已陸續完成包括“華龍一號”“國和一號”等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山西應縣木塔加固、清華大學老圖書館抗震加固等古建保護項目在內的20余項抗震性能與振動&模型試驗。
北京建築大學首席教授、&陣建設領導小組執行組長李愛群在活動中首先為同學們介紹了實驗室的建設背景、技術參數、應用領域等,講解了該重大設施對於開展結構抗震性能研究和新型結構體系研發等的意義。他還帶領同學們走進實驗室實地觀察學習多&陣超高烈度高大工業廠房結構組合減震試驗模型,結合模型中的防屈曲支撐和粘滯阻尼器等建築減震裝置,介紹了減震技術在實際工程應用中的基本原理。在參觀過程中,還為同學們講解了實驗室內相關設備設施的運行原理及地震、力學相關知識,同時結合實驗室中的足尺古石碑保護振動&試驗模型闡釋了建築隔震技術的基本原理及在古建築和歷史建築保護等方面的作用。
隨後同學們參觀了實驗室的操控室,之後,同學們前往室外的試驗模型展示區近距離觀察學習,通過實地觀察和討論,加深對建築抗震設計的理解,對如何將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並結合我國傳統建築模型的抗震測驗結果深刻感受到古代匠人在建築領域的智慧。
作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該實驗室將面向國內外科研團隊開放共享,為開展大型複雜結構抗震性能研究和新型結構體系研發提供試驗&&,進一步提升我國在工程抗震韌性方面的基礎研究和重大科技攻關能力,將持續服務首都北京及國家重大戰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