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總局、生態環境部聯合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強化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建設行動方案(2024—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正式發布。
計量是國家質量基礎設施的重要內容,對資源高效利用、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産業結構深度調整、生産生活方式綠色變革、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意義重大。穩步提升碳相關計量基準、計量標準能力,將有力推動我國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計量支撐“雙碳”工作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楊平説,計量是推動“雙碳”科技創新、促進綠色低碳轉型、保障國家安全的重要技術支撐,在碳排放、能源、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起到了“度量衡”的作用。
由於碳排放看不見摸不着,所以需要一套體系,確保不同行業、不同項目、不同産品的碳排放能夠有科學且統一的測算方法,這有助於實現對碳排放的精確度量和統一管理。
國家節能中心副主任康艷兵認為,建設“雙碳”標準計量體系,有利於指導企業有針對性地開展節能降碳升級改造,鍛造新的産業競爭優勢,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綠色動能。
另一方面,建設“雙碳”標準計量體系將有效應對國際低碳轉型壓力。當前全球氣候博弈日趨激烈,氣候議題與産業、貿易、金融等領域國際機制深度交織,我國相關行業領域發展日益承壓。加快建設“雙碳”標準計量體系,推動在碳核算等領域實現標準互認,有利於切實維護我國重點行業企業發展權益,保障重點産業持續健康發展。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同志指出,面向“雙碳”目標要求,我國“雙碳”標準計量體系建設進展仍然滯後、工作基礎總體偏弱,一些急用先行的重要“雙碳”標準存在空白,部分領域標準急需修訂,相關計量儀器研製水平不高,計量基準、計量標準和標準物質供給不足,支撐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
我國已研製多項“碳標尺”
目前,我國已研製多項碳計量基準裝置、計量標準和標準物質。楊平説,在溫室氣體濃度計量領域,我國研製了多項“碳標尺”,基本實現了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精準溯源。例如,在煙道排放領域,全國首套煙道流量計量標準裝置實現了對企業煙氣排放在線監測系統的精準量值溯源,將準確度提升了一個數量級。同時,可移動差分吸收激光雷達技術研究和應用,解決了開闊空間溫室氣體和大氣污染物時空分佈的精準測量和計量溯源難題,實現了對逸散排放源排放量的高準確度測量。
“但要看到,碳計量涉及的參數和領域非常廣泛,仍然需要研製大量的計量基準、計量標準和標準物質來支撐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楊平説。
碳計量儀器是開展碳排放監測的硬體基礎。楊平分析,目前我國碳計量儀器研製尚處於起步階段,高端碳計量儀器匱乏。隨着各類高準確度儀器尤其是碳計量儀器需求的不斷增加,急需加快高端儀器研發應用進度,着力補齊短板,提高我國碳計量儀器的自主保障能力和國際市場競爭力。此外,近年來國産碳排放連續監測計量器具等儀器設備大量涌入市場,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特點,但其性能參數、計量指標、穩定性、可靠性參差不齊,亟待進行綜合計量性能測試評價。
鏈結
聚焦薄弱環節 部署8項任務
近日&&的《關於進一步強化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建設行動方案(2024—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聚焦當前我國標準計量工作的短板弱項和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部署實施16項重點任務,其中,“雙碳”計量重點任務有8項。
例如,為加強碳計量基礎能力建設,《方案》提出,加快碳達峰碳中和相關量值傳遞溯源體系建設,建立碳達峰碳中和相關計量基準、計量標準和標準物質名錄,持續做好碳相關計量器具的檢定校準工作。為加強“雙碳”相關計量儀器的研製和應用,《方案》要求,加快高精度多組分氣體快速分析探測儀、光譜儀等碳核算、碳監測相關計量儀器的研製。組織對國産碳排放在線監測系統開展計量性能測試評價。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楊平説,加強重點領域和共性關鍵碳計量技術研究,是我國快速提升碳計量基礎能力、有效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的重要舉措。為此,《方案》明確,開展碳排放在線監測計量不確定度評定方法研究,持續開展基於激光雷達、區域和城市尺度反演等碳排放監測計量技術研究與應用,開展煙氣捕集端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關鍵計量技術研究,為碳排放統計核算、碳排放在線監測、低碳技術研究等提供計量支撐。
“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很多工作具有創新性、探索性,需要建立多方面協同機制,統籌推進。”國家節能中心副主任康艷兵説。根據《方案》,我國將鼓勵企業建立碳排放標準管理體系,助力碳排放“算得出、算得準”;推動企業加強碳計量體系建設,強化碳計量要求,在山東、浙江等地組織200家以上企業開展碳計量審查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