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京揭曉,三大獎共評選出250個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獎49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48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2項,其中一等獎8項,二等獎54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39項,其中特等獎3項,一等獎16項,二等獎120項。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武漢大學李德仁院士和凝聚態物理領域科學家、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授予10名外國專家。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有關負責人&&,從獲獎人員和成果總體情況看,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評選主要呈現3個特點:基礎研究領域厚積薄發、持續創新,中青年科技人才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國際科技合作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拓展。
國家自然科學獎連續9次産生一等獎,基礎研究領域重大成果持續産出。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方忠研究員及其團隊在拓撲電子材料計算預測方面取得的重要科學發現,推動我國拓撲物態研究領域站在國際最前沿。與此同時,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要,交通運輸、電子信息、先進製造、醫藥衞生、農業等領域取得一批標誌性成果,在促進製造業轉型升級、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助力鄉村振興、推動環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中青年科技人才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是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評選的一大亮點。繼2001年度王選院士獲獎之後,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再度出現“60後”——61歲的薛其坤院士成為歷年最高獎獲得者中最年輕的一位。不僅如此,三大獎通用項目中,45歲以下完成人佔比40%左右,國家自然科學獎中45歲以下完成人超過一半。
國際科技合作獎同樣引人注目,獲獎人中既有曾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圖靈獎”的頂尖科學家,也有在共建“一帶一路”、生物技術、環境治理等方面與我國深入合作的著名學者和工程技術專家,合作領域和國別分佈更加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