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景風南來 養心安神-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6/21 09:07:45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夏至:景風南來 養心安神

字體:

“驕陽漸近暑徘徊,一夜生陰夏九來。”6月21日,我們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夏至。此時節,嫩荷初綻,萬物繁茂,伴隨着似火驕陽,在蛙鳴蟬吟中,盛夏正式拉開序幕。

  晝已雲極,盛夏悠長

  夏至是夏季的第四個節氣,也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節氣之一。每年6月21日或22日,太陽運行至黃經90度時,為夏至節氣。

  古人云:“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達到一年中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正午時分,北回歸線及附近地區會出現“立竿無影”的奇景。

  最北、最長,一個“最”字,道出了夏至的特點。夏至過後,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白晝漸短、黑夜漸長,正如唐朝詩人韋應物所説“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説:“夏,假也,至,極也,萬物於此皆假大而至極也”。“夏”,有長大的意思,“至”,為事物發展到極致,相當於“最”。古人認為,萬物到此壯大繁茂到極點,陽氣達到極致,但盛極必衰,陰氣也從此開始滋長。

  夏至有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蜩始鳴;三候半夏生。古人認為,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開始脫落;夏至後,樹上的夏蟬開始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生長於沼澤地或水田中。進入炎熱的盛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開始衰退了。

  “不過夏至不熱”,夏至是盛夏的起點,火熱是盛夏的主旋律。明晃晃的陽光灑在滾燙的大地上,不一會兒就捲起熱浪。夏至這天,北半球各地白晝最長,地表從太陽那裏獲取的熱量最多,為什麼卻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呢?

  古人對此的解讀非常形象:“譬如火始入室,未甚溫,弗事加薪,久而愈熾,既遷之,猶有餘熱也。”夏至時節,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還在繼續積蓄,之後一段時間,熱量收益雖然逐步減少,但依然大於熱量散失,所以天氣會繼續趨熱,直到熱量收支達到平衡、盈虧相抵時,氣溫達到峰值。民間説“夏至三庚數頭伏”,從夏至日開始往後數,數到第三個“庚日”便入伏了,正所謂“熱在三伏”,暑熱天氣最鼎盛的時段大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

  “古籍記載:‘伏者,謂陰氣將起,迫於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針灸診療中心主任醫師劉璐介紹,所謂伏,不是指人們熱得懶洋洋地趴着,而是指陰氣潛伏,夏至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時期,也是陰氣始萌的時節,此時氣溫高、濕度大,中醫認為,這一時節的養生重點在於順應自然,保持身體的陰陽平衡,注意防暑降溫,防止濕氣侵襲,保持心神安寧。

  贈扇吃麵,消暑養陰

  夏至過後,三伏不遠,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氣溫將繼續升高,一年中最熱的時段就要到了。此時的炙熱,是煎熬,也是饋贈,正如農諺説:“夏至不熱,五穀不結”,要想收穫稻米流脂的金秋,就得經歷火傘高張的炎夏。

  “炎炎夏日,很多人喜歡大汗淋漓時對着空調猛吹,殊不知這樣最傷陽氣。”劉璐&&,夏至陽氣盛極,人體的陽氣也進入極盛階段,陽氣外發、伏陰在內,需注意養陽也要重視補陰,這一時期不宜久吹空調,否則易使寒氣凝滯在體內,使身體氣血運行受阻,“尤其在出汗或被雨淋濕後,遇冷風直吹時,人體毛孔會關閉,寒氣易鬱結體內,造成暑濕感冒,出現發熱、鼻塞、頭重、身重肢倦等現象。此外,突然受冷風刺激,還容易引起血管收縮、誘發心血管疾病。”

  “長期處在空調環境中,容易出現頭暈、頭痛、食欲不振、上呼吸道感染、關節酸痛等症狀,也就是人們常説的‘空調病’。”劉璐提醒,預防“空調病”要定期清洗空調,建議每年至少請專業人員徹底清洗、檢修一次空調。同時,要定時開窗通風,讓空氣流通,減少有害病菌;空調的溫度不要設置太低,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夜間宜使用定時功能,盡量避免吹一整夜,以免寒氣侵襲,損傷陽氣。

  在沒有空調和電風扇的古代,扇子成為古人夏日解暑的必備之物。古時在夏至日,民間有女子互相贈送折扇、脂粉等物的習俗,用來扇風、散去體熱所生濁氣,以消夏避伏。《酉陽雜俎·禮異》裏説:“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扇子用來扇風納涼,香囊可除汗臭,粉脂塗抹身體,可防生痱子。

  俗話説“冬至餃子夏至面”“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按照民間習俗,夏至這天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要吃麵。此時,新麥已經登場,吃麵既&&夏至這天最長,也有慶豐收之意。麵條種類多,口味也多,南方有陽春面、幹湯麵、麻油涼拌面等,北方有打滷面、炸醬面、冷面等。據記載,舊時北京在夏至時“家傢俱食冷淘面”,也就是“過水面”,人們將下鍋煮熟的麵條過一下涼水,再加上各種配菜和調味料,正所謂“一碗麵下肚,暑氣消大半”。

  “用新麥磨成的麵粉製作麵條,不僅營養價值高,還能幫助人們適應炎熱的天氣,解暑降溫。”劉璐介紹,中醫認為,小麥味甘性涼,入心、脾、腎經,由它製成的面有補虛、厚腸胃、強力氣、祛濕氣、消暑氣等功效。在酷熱的夏天,吃魚吃肉容易生膩,而麵條清爽、素凈,食用熱面可發汗祛濕,食用涼麵可降溫瀉火,麵條容易消化,既能補充營養,又不會額外增加脾胃負擔。

  “夏至期間天氣炎熱,人們多胃口不佳,此時飲食宜清淡,優先選擇易消化的食物,既固護身體陽氣,又可消暑養陰。”劉璐説,此時可多食粗糧、新鮮蔬菜,適當食用時令瓜果,例如西瓜、綠豆,兩者都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利尿的功效。需要注意的是,不宜過量食用西瓜和綠豆,以免引起脾胃虛寒或腹瀉,其他冷食瓜果、冰飲也不可過量食用,以免損傷脾胃。此外,高溫易引起食物變質,應及時扔掉變質食物。

  固護陽氣,靜以養心

  “星火五月中,景風從南來。數枝石榴發,一丈荷花開。”夏至後,我國各地陸續進入盛夏,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範圍小,人們稱之為“夏雨隔田坎”,唐代詩人劉禹錫曾用“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絕妙詩句描述過這種天氣。

  “夏至期間氣溫高,濕度大,容易導致中暑、濕熱感冒、腸胃疾病等。”劉璐介紹,濕熱之邪易引發感冒,表現為頭痛、身熱不揚、汗出熱不解、肢體睏倦、胸悶等症狀。此時節,早晚應適當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這有助於排出體內濕氣,防止濕熱困脾。夏至陽氣旺盛,可擺放綠植調節空氣濕度,也可以使用艾葉熏蒸以驅濕驅蚊,固護陽氣。

  “夏季天氣炎熱,許多人不再用熱水泡腳,或者直接涼水衝腳、冷水洗浴,這些做法並不妥當,因為高溫時人的毛孔處於張開狀態,寒氣容易侵入人體,導致陽氣暗損。”劉璐&&,夏至期間最好每天用溫熱水泡腳、洗澡,通過引陽下行,防止陽氣浮於外,緩解心火過旺、心煩失眠等症狀,有助於消暑防病。

  劉璐介紹,中醫認為,心主神明,夏季心火易亢,需要特別注意保持心神安寧。中醫講“靜以養心”,提倡“調息以寧心”,即通過深呼吸、冥想等方法,調節呼吸,安定心神,幫助情緒平穩。通過靜心養神,避免大喜大悲,有助於降心火,維護身體健康,也可以適度宣泄,通過與親友交流、繪畫、書法等方式,保持心情愉快。

  夏至期間,運動也要順應天時,調和陰陽。劉璐介紹,此時應以輕鬆、緩和的運動為主,例如散步、慢跑、八段錦、太極拳等。若運動過激,可導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傷陰氣,也損陽氣。特別要注意避免在正午陽氣最盛、氣溫最高的時候進行戶外活動,防止中暑、耗傷陽氣。

  夏至已至,盛夏已來。此時陽光明亮,萬物蓬勃,馥鬱的夏意裏流淌着生命的讚歌,陰陽流轉與時節更迭完美交融,體現着中國人特有的智慧和自然觀。在這萬物盛極之時,願我們抖擻精神,不負時光。

【糾錯】 【責任編輯:孫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