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橋:千年屹立詮釋工匠精神-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5/17 13:25:36
來源:科技日報

趙州橋:千年屹立詮釋工匠精神

字體: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俗稱大石橋,始建於隋代,由匠師李春設計建造。它經歷了1400多年的風吹雨打,至今屹立不倒,被譽為“天下第一橋”。作為世界上現存最古老、跨度最大的敞肩圓弧拱橋,趙州橋融實用性與美觀性於一體,體現了古人對力學結構的精準把握,是我國古代橋梁技術的巨大成就。

  首創敞肩圓弧石拱橋

  石拱橋是我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橋型。橋梁專家茅以升在《中國石拱橋》一文中介紹,有記載的最早石拱橋可能是《水經注》裏提到的“旅人橋”。它大約建成於公元282年,是一座單跨石拱橋。

  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是趙州橋。它位於河北省趙縣境內的洨河之上,自建造以來就備受讚譽。《趙州志》稱其是“奇巧固護,甲於天下”;唐朝張嘉貞的《安濟橋銘》中記有“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

  時至今日,人們對趙州橋建造技藝之精妙仍讚不絕口。王震華是中國古建築榫卯非遺傳承人,他曾復刻出微縮版全榫卯結構的趙州橋。復刻過程中,王震華無數次感嘆趙州橋力學結構的完美:“作為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式(即空腹式)單孔圓弧形石拱橋,趙州橋的力學結構非常科學。”

  什麼是“敞肩”“圓弧”?根據茅以升主編的《中國古橋技術史》一書中給出的解釋,所謂“敞肩”,是指拱上建築由實腹演進為空腹,以一系列小拱壘架於大拱之上。從外觀上看,趙州橋中心的大拱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這一設計不僅減輕了石拱橋的自重,還可以增大橋梁的泄洪能力。尤其是對於洨河這一季節性河流而言,在河水暴漲的汛期,“敞肩”設計提高了排水量,增強了橋的安全性。

  “圓弧”是指採用小於半圓的弧段,作為拱橋的承重結構。相較於半圓拱,在相同跨度情況下,圓弧拱可以大幅度降低橋梁高度。相應的,在相同的橋梁高度時,圓弧拱可以得到較半圓拱更大的跨度。“趙州橋的拱中心夾角是85度20分33秒,拱高和跨度之比約為1:5左右,是一座很‘扁’的橋。從外觀上看,趙州橋的橋洞不是半圓形,而是像一張弓。這樣的設計降低了道路坡度,便於車馬行人上下行走。”王震華説。

  “敞肩”與“圓弧”的結合使用,讓拱橋建造技術産生了飛躍。正如《中國古橋技術史》書中指出的,敞肩圓弧石拱橋的出現,賦予拱橋發展巨大生命力。我國在這一技術上領先西方1200多年。19世紀法國工程師保爾設計建造阿道爾夫橋,西方才出現了真正的敞肩圓弧拱橋。

  合理選址打牢地基

  趙州橋傳世久遠的原因,不僅在於其科學精妙的建造結構,合理選址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資料顯示,趙州橋為低拱腳、淺基礎、短橋&設計。橋拱腳下平鋪五層石板作橋&,總厚度僅1.55米。橋台下面無木柱和其他石料,直接建在沒有經過夯築的天然土石上。“古代建築直接建在天然土石上的非常少。趙州橋做法大膽的原因,在於設計師李春對當地的土質非常了解。”王震華説。

  《中國趙州橋志》提到:“趙州橋的橋基選在洨河平直的天然地基上,橋&建在基本承載力為每平方厘米3.4公斤的褐黃式硬型輕亞粘土第四紀沖積層上。此處地層穩定,土質均勻,是良好的天然地基。”它既能承載橋身2800噸的重壓,也能有效減輕地震帶來的傷害。近代以來的勘探顯示,趙州橋雖然迭遇洪水,但1400多年來,橋&基礎整體並無顯著沉陷,兩端橋基下沉水平僅5厘米。歷史上,處於地震區的趙縣曾經歷過多次大地震,但因為地基穩定,趙州橋依然保存完好。

  除選址外,趙州橋的獨特搭建方式也值得注意。趙州橋採用了縱向並列砌築法。茅以升形象地把這種搭建方式解釋為:“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這麼多同樣形狀的弓合攏在一起,做成了一個弧形的橋洞。” 王震華介紹,這種搭建方式不僅便於施工,而且便於維修。“因為28道拱彼此獨立,自成一體,如果有哪一道拱損壞了,只需要修這一塊即可,不影響全橋。”

  兼具實用與美觀

  趙州橋不僅堅固實用,其造型也非常美觀,兼具雄偉氣魄與輕巧姿態。茅以升在《中國石拱橋》一文寫道:“全橋結構勻稱,和四週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諧;橋上的石欄石板也雕刻得古樸美觀。”

  趙州橋的價值不僅僅存在於橋梁本身,其中蘊含的中國古代建築思想精華,更值得今天的人們去學習。“優秀的建築,是人、建築、環境三者互動的結果,三者之間的關係需要充分協調。”在王震華看來,趙州橋的首要作用是交通功能,而在建造過程中,李春正是綜合考慮了當地的環境、人們的需求、橋梁的結構,才建造出這一流傳後世的偉大作品。

  王震華提到,趙州橋體現了以李春為代表的勤勞、精益求精的古代工匠精神。這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

  趙州橋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成為後世學習的範本。同時它也流傳到國外,促進了世界橋梁建築技術的發展,是世界橋梁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1991年,趙州橋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認定為世界第十二處“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這也是中國唯一入選的土木工程建築。

【糾錯】 【責任編輯:孫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