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黃金周即將到來,不少人把趕海作為出游的一項重要選擇。趕海時有可能會和一些不認識的生物不期而遇。2023年12月,幾名游客在一處海灘游玩時,發現了20多個像塑料袋一樣半透明的水母,體色還是美麗的藍色,然而隨後就有專家提醒,這些看起來很漂亮的小水母竟是劇毒性較強的僧帽水母,千萬不要隨意觸摸。
下面我們從僧帽水母開始,帶大家識別幾種出沒於海灘的常見有毒生物。
01 僧帽水母
分佈於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溫暖海域,中國沿海沒有僧帽水母本種分佈,但有近親藍瓶僧帽水母。
僧帽水母還是比較容易識別的,它屬於水螅綱的管水母目,與我們所熟悉的大多數水母,如海月水母,海蜇等都屬於缽水母綱(長相特徵:水母體具有一個傘狀或碗狀的傘蓋和圍繞口部的多條觸手)相比,其“長相”另類——沒有缽水母那樣的傘蓋,卻在頂部擁有由特殊的水螅體形成的充滿氣體的頂囊。
僧帽水母(圖片來源:深圳特區報)
游客們看到的“像塑料袋一樣”的就是僧帽水母的浮囊,僧帽水母沒有主動游泳的能力,依靠這個浮囊才得以漂浮在溫暖海洋的表面,隨着海流四處漂流,但有時也會被海浪衝上沙灘,“僧帽”之名正是由其浮囊的形狀而來。
而僧帽水母那令人談之色變的毒性,來自於其浮囊下方的觸手,這些纖細的觸手平時收縮在浮囊之下,僧帽水母的觸須平均長度達10米 ,上面佈滿了有毒的刺細胞。如果有游泳的人不慎碰觸到僧帽水母的觸手,也會被其刺細胞蜇傷,在皮膚上留下像鞭痕一樣細長的紅腫傷痕,導致像火燒或蜂蟄一樣的劇痛,有可能導致嚴重的過敏甚至生命危險。因此如果游泳時看到漂浮在水面的美麗藍色小“塑料袋”,千萬不要靠近它,連身泳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被僧帽水母的觸手蟄傷。當遇到被海浪衝上岸的僧帽水母時也不要徒手去碰觸或者撿拾它。
1807年的僧帽水母圖繪,由法國博物學家萊索爾繪製(圖片來源:Wikipedia)
在海灘上無意觸碰到的僧帽水母因其處於蜷縮狀態,其可釋放的毒素不會很多,基本不會危及人類生命,但疼痛幾天是不可避免的。但在海裏游泳碰到僧帽水母,則會非常危險。被蜇傷後切記不能用淡水沖洗,因為任何改變細胞滲透壓平衡的舉動,都可能刺激刺絲囊的射出,並釋放更多的毒液。正確的做法,應是用乾淨的毛巾或戴上手套來清除皮膚上的水母觸手,然後45℃熱敷被蜇傷部位10-20分鐘或用低濃度醋酸反復沖洗,盡快前往醫院接受進一步的治療。
02 僧帽水母的“遠親”們
和僧帽水母同屬於水母亞門的那些遠親們,其觸手上也密布有毒的刺細胞,如果不慎觸碰則可能被蜇傷,嚴重蜇傷可導致全身症狀甚至致命。因此在海中游泳時,看到任何種類的水母都應盡量遠離,也不要隨意觸碰和撿拾擱淺在海灘上的水母,尤其要注意避開其口部周圍的觸手,如果不慎與數量較多的水母觸手發生接觸導致嚴重刺傷,應盡快趕往醫院治療。和水母同屬於刺胞動物的海葵,其中一些種類也有能力蜇傷人的皮膚,在海濱游玩時遇到任何種類的海葵,尤其是體型較大的個體也不要用手隨意觸碰。
霞水母屬(圖片來源:Wikipedia)
蒙特雷灣水族館的海蜇(圖片來源:Wikipedia)
03有毒棘的海洋魚類
一些鰭棘有毒的海洋魚類,也有可能刺傷人類導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海鯰科和鰻鯰科的魚類背鰭和胸鰭,以及藍子魚屬(俗稱“狐狸”、“泥猛”、“金谷曼”等),金錢魚(俗稱的“金鼓”)和鮋亞目(俗稱“石九公”、“獅子魚”等)魚類的背鰭都具有鋒利的鰭棘和毒腺,人如果不慎被扎傷會導致紅腫,劇痛甚至更嚴重的中毒反應。
(1)海鯰科和鰻鯰科
海鯰科外形類似淡水中的鮰或黃顙魚,其胸鰭和背鰭的鰭棘有毒;而同屬於鯰形目的鰻鯰尾部細長如鰻,整體外形如同大蝌蚪,我國比較常見的是線紋鰻鯰,體背黑色,體側有兩道黃白色的縱紋,常成群游動,它們的鰭棘毒性就比海鯰更強。兩者在我國東海和南海都有分佈,它們的刺傷也都會導致長時間的劇烈疼痛和痙攣,如果釣魚時釣獲這兩類魚類,在處理時須注意避免刺傷,如果刺傷嚴重則需要前往醫院進行治療,避免傷口感染。
線紋鰻鯰(圖片來源:Wikipedia)
(2)藍子魚屬
許多常見的食用魚(如俗稱“泥猛”“臭肚”的褐藍子魚,俗稱“金谷曼”、“花泥猛”的星斑藍子魚)和海水觀賞魚(如俗稱“黃狐狸”的狐藍子魚),在我國南海和東海多礁石的淺海和港灣河口較為常見。藍子魚屬的背鰭和臀鰭鰭棘有毒,毒性雖然不如鰻鯰那般劇烈,也會造成疼痛和紅腫,如果釣獲在處理時要避免刺傷,被刺中也應妥善處理傷口避免感染。
一群褐藍子魚的幼魚,成群的在啃食淺海區礁石上的藻類。 褐藍子魚在幼魚時體色為黃綠色。(圖片來源:Wikipedia)
星斑藍子魚(圖片來源:Wikipedia)
狐藍子魚(圖片來源:wikipedia)
(3)金錢魚
俗稱“金鼓”,在我國南海和東海南部的近岸淺海,港灣和河口較為常見,也會進入淡水,由於其優雅的體態和美麗的體色也常被當做觀賞魚飼養。和藍子魚一樣,金錢魚的背鰭和臀鰭也有毒,刺傷也會造成劇痛和紅腫,如果釣獲處理方式也與藍子魚相同。
金錢魚(圖片來源:wikipedia)
(4)毒鮋屬(石頭魚、虎魚)
在這些具有毒棘的輻鰭魚類中,最危險的就要數毒鮋屬的成員了,這些魚類在我國南方沿海俗稱“石頭魚”、“虎魚”,不擅於游泳,常常依靠其與海中礁石非常相似的體態和保護色隱藏在近岸淺海的海底和潮間帶,捕食小魚和無脊椎動物,即使仔細觀察也很難發現;毒鮋的第一背鰭有12-14枚連通毒腺的鋒利鰭棘,如果人在游泳或涉水時不慎踩到毒鮋就很容易被其刺傷,其毒液會引起劇痛,抽搐,癱瘓和局部組織壞死,還會導致呼吸困難和破壞人體的血液循環,嚴重時甚至可以致命,在澳大利亞和日本都發生過毒鮋蜇人致死的記錄。毒鮋在我國只分佈於南海,在兩廣、福建和海南沿海有概率遇到此魚。在海邊礁石間涉水時應穿上拖鞋或水鞋,避免光腳下水,如果不慎被毒鮋刺傷必須盡快去醫院進行治療。
玫瑰毒鲉(圖片來源:wikipedia)
(5)魟
這是一類能刺傷人類的軟骨魚類,也就是俗稱的“魔鬼魚”,其身體寬大扁平,尾部細長,常在以胸鰭波浪形運動推進在海底游動,或埋藏在沙中。其尾部長有一枚或多枚大而鋒利的鰭棘,邊緣密布着許多向後彎曲的鋸齒,鰭棘表面還覆蓋着混合着有毒分泌物的粘液,刺傷會造成巨大的貫穿和撕裂傷,導致劇痛,腫脹和肌肉痙攣,如果刺中重要器官或大動脈則可能導致更加嚴重的後果甚至致命。
短尾魟(圖片來源:wikipedia)
我國常見的魟有赤魟,黃魟等,在南海和東海都有分佈。和毒鮋一樣,魟也並不會主動攻擊人類,刺傷人類的事故往往是因為涉水的人未能發現潛伏在沙中的魟,不慎踩到,或被人捕捉驚擾,出於自衛才導致的,和防範毒鮋一樣,在有魟出沒的水域中應避免赤腳下水,如果看到魟也不要追逐逗弄,避免其傷人。同屬於軟骨魚類的虎鯊科,其背鰭也具有有毒的鰭棘,雖不如魟那樣危險,被刺傷也會造成紅腫和劇痛,如果遇到或釣獲也需注意防止刺傷。
赤魟(圖片來源:wikipedia)
圖片由科普中國提供
作者:胡愷 科普研學導師、CCTV-9紀錄片頻道科學顧問
審核:劉清華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研究員
出品: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