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新華網聯合推出《小家大事-北京科學榜樣》跨年系列,讓我們共同走近優秀科技工作者,走進科學的世界,感受科技的魅力。今天,我們將走近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運動醫學科亞專科副主任、第二十五屆茅以升科學技術獎-北京青年科技獎獲得者張辛。
張辛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運動醫學科亞專科副主任
副主任醫師/副教授
第二十五屆茅以升科學技術獎-北京青年科技獎獲得者
對中國體育界來説,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以下簡稱北醫三院)有着特殊的意義。北醫三院1959年成立的運動醫學科(北京大學運動醫學研究所),作為中國奧委會和國家體育總局最早且唯一指定的運動員傷病防治中心,幫助無數運動員重返賽場、為國爭光。近年來,人們的運動熱情隨着全民健身行動的深入開展日益高漲,運動所帶來的風險也隨之增加。北醫三院運動醫學科2022年接待門診量達16萬餘人次,手術量達12508例。一代又一代的北大運醫人用精湛的技術和優質的服務救治了無數患者,涌現出大量優秀青年醫學人才。
用心呵護 為全民運動保駕護航
張辛,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運動醫學科亞專科副主任,擅長使用關節鏡進行髖關節、膝關節和肩關節等部位運動創傷的微創治療。
“運動醫學包括多個領域,涵蓋了運動中可能出現的損傷和相關治療,我們不僅關注骨科問題,還關注運動營養、運動康復、醫務監督和運動創傷等方面的問題。”張辛&&,只要有運動的地方就可能有運動損傷,就需要運動醫學的干預。為了更好地服務患者,張辛和同事們不僅需要在工作日應對特需門診、普通門診,手術等各種各樣的工作任務,還需要在周末交替出診和做手術,接踵而至的艱巨任務對醫生的精力和能力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在如此緊鑼密鼓的工作日程中,張辛還堅持把自己的微信號留給每位治療過的手術患者,一有時間就會查看微信和北醫三院互聯網醫院小程序,以便有需要的患者能及時與她取得&&。
將心比心,用責任與擔當詮釋醫者仁心。張辛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在一線,為全民運動安全保駕護航。對她來説,工作的苦與累都會在病人重獲健康的那一刻煙消雲散。
“臨床+科研” 讓重回健康成為可能
隨着臨床經驗的不斷豐富,張辛逐漸意識到,實際上很多病人的病情複雜,很難依靠現有的醫學技術手段治愈。大多情況下,醫生只能安慰病人、緩解病痛,並不能提出根本的治療方案。這種深深的無力感促使張辛決定轉向科研,“啃”起了關節軟骨修復這塊“難啃的骨頭”。
軟骨位於人體關節表面,是關節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不能自我修復,如果受到損傷將會永久缺失,引發劇烈疼痛和運動障礙。針對這一難題,張辛在導師敖英芳教授的指引下創新性地提出關節軟骨修復新理念。值得一提的是,她還發明了用於填充軟骨損傷部位且能夠承擔關節壓力的軟骨再生支架。經過多輪篩選,張辛和研究團隊最終選擇了脫鈣骨作為支架的材料。這種被除去了鈣鹽的材料含有自然膠原成分,像軟骨一樣富有彈性且具有生物相容性,在治療過程中能夠有效避免炎症反應和排斥反應。目前,這種脫鈣骨軟骨再生支架技術已應用於臨床,成功治療巨大關節軟骨缺損患者近百例,切實解決了臨床痛點。
作為國家健將級運動員背後的醫學保障力量,北大運醫人不僅要承擔起幫助普通患者擺脫疾病的本職工作,還肩負着為運動員量身制定診療方案的重大使命。中國體育的蓬勃發展和國民體育健康砥礪前行的背後離不開像張辛這樣潛心鑽研,攻堅克難的醫學科研人員的辛勤付出。
厚德載物 把治病救人當作信仰
張辛説,學醫的堅定想法來源於她年少時的一次難忘經歷。當時,15歲的張辛因運動不當出現了嚴重的氣胸症狀,是剛從國外進修回來的胸外科專家王俊醫生(現中國工程院院士)救了她。王俊醫生使用了當時先進的胸腔鏡微創技術,大大降低了手術帶給患者的影響,不但沒有在張辛身上留下很大的傷口,還使她很大程度上恢復了原先的健康。這場不幸中的萬幸讓張辛深受感動,從那時起她便暗下決心,以後也要學醫,要像王俊醫生那樣幫助更多人。
1998年,張辛以優異的成績順利考入了夢寐以求的北京大學醫學部學習臨床醫學。本科畢業後,她進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運動醫學科繼續深造。她回憶起求學期間,老師們以身作則,只要是涉及到病人安危的問題可以隨時討論、分析治療方案,真正做到了把病人放到第一位,把生命放在第一位。老師們的所作所為和悉心引導給張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讓她深刻明確把醫學當成一種事業、把治病救人當作一種信仰的遠大理想。
學醫絕非易事,需要長年累月的積累經驗才能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醫生。張辛在北醫三院一待就是近20年,從醫至今,她始終銘記北醫門前的泰山石上鐫刻的四個大字——厚德載道。踏踏實實學醫,兼愛無私救人,這也成為張辛一直以來對自己的叮囑。
張辛堅持在運動科學領域不斷深耕。一方面她積極通過各種渠道傳播運動醫學科普知識,幫助大眾理解運動機理,盡量避免運動損傷;另一方面,她也盡全力推動自己所掌握的軟骨損傷修復等先進技術的全國普及,希望通過脫鈣骨軟骨再生支架技術的産品化推廣,讓更多病人受惠。
全民健康的背後是千千萬萬個像張辛這樣無私奉獻的醫生,他們的日夜堅守是群眾享受運動最大的底氣。(鄒採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