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新華網聯合推出《小家大事-北京科學榜樣》跨年系列,讓我們共同走近優秀科技工作者,走進科學的世界,感受科技的魅力。今天,我們將走近北京化工大學傳質與分離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第三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獲得者李群生。
李群生
北京化工大學傳質與分離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第三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獲得者
化工産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産業,與經濟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從實驗室到生産線,化工産業的高質量發展依賴於每一位化工人的辛勤付出,李群生便是其中的一員,他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在科研一線,為祖國的化工事業奉獻自己的力量。
李群生,北京化工大學傳質與分離工程研究室主任。作為科研人員,他帶領團隊解決了我國“卡脖子”的重大難題;作為教師,他致力於為國家培養優秀人才;讓我們共同走近李群生,了解推動化工産業高質量發展背後的科研工作者的故事。
心繫祖國 扎根科研一線
1987年,李群生在天津大學化工係獲得碩士學位。當時,我國的化學工業尚處於發展初期,李群生立志為化工産業培養輸送人才,於是,他來到北京化工大學任教。
2003年,在工作學校的培養下,李群生獲得北京化工大學博士學位。四年後,他得到至麻省理工學院、華盛頓州立大學做訪問學者的機會。
在美國高校的學習讓李群生收穫頗多,而他自己提出的高效分離精餾技術和新能源的研究也引起了美國科學界的關注。
“因為我們有部分技術比較先進,美國方面也希望我們留下,為他們的科研提供幫助。”美國相關單位肯定了李群生研究的價值,並且提供豐厚的薪酬待遇向他伸出了橄欖枝。
李群生堅定地回到了祖國,回到了北京化工大學的工作崗位上。“我國的化工産業也在快速發展,我相信我們科研人員在國內肯定會大有可為。”李群生對祖國、對母校有着深沉的愛,“我們科研人員應該為中國化學工業的高端化、高質量發展做出貢獻,我願意回國,繼續為國家服務;學校培養了我,我也希望繼續為學校服務。”
憑藉這份愛國和感恩之心,李群生始終扎根在化工科研一線,不斷用研究成果回饋母校。
勇攀純度高峰 解決“卡脖子”難題
高純化學品是我國現階段化工生産高質量、高端化發展的關鍵,為電子信息、航空航天、醫療健康、智能製造等領域提供高端基礎化學原料。懷揣着為祖國化學事業發展做貢獻的熱忱之心,李群生和其研究團隊對高純化學品的提純工藝開展深入研究。
其中,高純硅料的分離提純是李群生團隊的研究焦點。作為半導體工業、電子信息産業、太陽能光伏電池産業最基礎的功能性材料,高純度多晶硅對戰略性新興産業和“雙碳”目標實現具有關鍵作用。但是受到提純技術影響,我國一直依賴硅産品進口,不僅花費巨大,還會受到國際市場波動影響。
“如果我們科研人員能在生産裝置上做出一些小變革,那對於工廠生産來説就會有大突破。”李群生教授和任鐘旗教授帶領北京化工大學的研究團隊對高純硅料分離進行刻苦鑽研。
通過不懈的努力,李群生團隊研發出超高純度化學品精餾關鍵技術,並率先建成了3000噸/年10N級(純度99.99999999%)高純硅裝置。
在分離提純技術領域,每將小數點後代表純度提高的“9”增加一位,難度系數就會呈現出類指數式的增長。李群生建成的這套裝置不僅能生産足夠“純”的硅材料,更是在能耗方面比其他同類型的裝置低得多,真正打破了我國在硅材料方面受制於人的局面。
談到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李群生説:“沒有條件就要創造條件,遇到困難和挫折是搞科研探索常有的。”他懷着這份從容和堅持,在該領域持續深耕:先後提出高純/超高純化學品精餾關鍵核心技術、光刻膠等高粘度複雜物係精餾關鍵核心技術、四維化工優化節能技術......
專注成果轉化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對化工産業來説,實驗室的技術研發僅僅是第一步,李群生坦言:“把技術應用到生産實踐當中,獲得經濟效益,是我們始終追求的工作目標。”科技成果轉化,要跨過一個個“鴻溝”,李群生深知,只有“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才能真正實現科技成果的落地。李群生走進車間、生産一線,深入了解工廠的需求。他並未將眼光局限在實驗室中的小産量成品,而是將大規模、低成本、高質量生産作為研究的重要目標。
“化工生産成本主要來自於原料、物耗和能耗三方面”,除控製成本外,李群生還積極推動化工生産的綠色發展,盡可能地把自己研究的新技術引入車間,比如用高效率的分離提純填料技術以及四維化工優化技術,讓分離提純更徹底、回收物料更多,減少物料排放和污染,促進化工綠色發展。
到生産一線了解問題、形成課題提出解決方法、把技術介紹給工廠使用,形成良性循環,化工廠們都非常樂意引進李群生和研究團隊的新技術、新方案。
李群生也鼓勵青年學生和老師們多到工廠裏走一走、看一看,在實踐中尋得真知灼見,更好地促進科研成果轉化。
在幾十年的科研路上,李群生碩果纍纍,但他謙遜地説,“只不過是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績”。他並未因此沾沾自喜停滯不前,仍然像以前一樣探索開發新技術,更重要的是,他知道,技術的研究創新是永恒發展的,未來仍然大有可為。而在他的身後,越來越多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正與他一起奮鬥!(鄒採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