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做醫學道路上的“鋪路石”-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1/15 08:57:53
來源:新華網

王婧:做醫學道路上的“鋪路石”

字體:

      新年伊始,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新華網聯合推出《小家大事-北京科學榜樣》跨年系列,讓我們共同走近優秀科技工作者,走進科學的世界,感受科技的魅力。今天,我們將走近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院)長、第二十五屆茅以升科學技術獎—北京青年科技獎獲得者王婧。

人物名片:王婧

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院)長

第二十五屆茅以升科學技術獎—北京青年科技獎獲得者

“大家都去做鋪路石子,這條路才能繼續往前走”

與許多醫學工作者從小就立志學醫不同,王婧走上醫學之路總有那麼一絲“歪打正着”的色彩。

在高考期間,由於一系列的偶然,王婧被保送進入北京大學醫學部(原北京醫學院),她邁出了醫者人生的第一步。

入學後,先後在選擇基礎醫學還是臨床醫學的分叉口,她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在那個時代,我們的醫療設備、藥品和治療標準大部分都是從國外引進的,真正屬於我們的醫學創新相對較少。因此,我開始思考,只有專注於基礎醫學並推進基礎科學的進步,我們國家的醫學才能走向新的高度。”王婧師從免疫學專家高曉明教授,自此踏上了基礎醫學研究的求學之路。

五年後,王婧赴海外進一步深造,這一次,她將研究重點聚焦“心血管”這一領域。“選擇心血管領域作為進一步研究對象,主要考慮的是我國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數量多與疾病負擔重。如果在這個領域進行深入的基礎研究,那麼研究的重大突破可能會對臨床實踐産生更大的影響。”她開始嘗試將經典免疫學與心血管調控進行交叉融合。“我很幸運,走到現在,每一步似乎都是命運的安排。我相信機會總是會留給那些做好準備的人,因此,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也許最終不能實現這個目標,但過程我都在努力付出。這就像一條大路,只有大家願意去做鋪路的石子,路才會一直延伸到終點。”王婧説。

“順着基礎醫學研究的前沿‘醫’路前行”

學有所成後,王婧選擇回國,並成為北京協和醫學院首批引進的青年海外高層次人才。王婧認為,無論是先前研究的免疫學領域,還是後續發展的心血管基礎醫學方向,都是在從事基礎醫學的研究,這些研究專注於探究人類生命和疾病現象的本質和規律,是探索疾病防治手段的自然科學。“我認為,基礎醫學的科研技術突破,是推動醫學發展的關鍵因素,事實上,大多數臨床醫院也越來越重視基礎科學的研究工作。”王婧説。

“回國後,我持續研究免疫系統對於心血管疾病的作用,並解析了IgE調節心血管重塑的病理機制。”免疫球蛋白 E(IgE)是由漿細胞産生的一種免疫球蛋白,是過敏反應的一種重要介質,主要通過與其高親和力受體 FcεR1結合,激活肥大細胞、嗜酸和嗜鹼性粒細胞,介導Ⅰ型超敏反應。王婧&&,目前有多項研究結果表明,IgE的升高與腹主動脈瘤、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等多種心血管疾病相關。

2021年,王婧帶領團隊成員揭示了血清高IgE水平與心衰/心臟重塑的相關性,證實了IgE-FcεR1信號在促進病理性心臟重塑和心功能障礙中的重要作用,並且評價了阻斷IgE-FcεR1信號對病理性心肌重構的影響,為心臟重塑的臨床干預提供了潛在的靶點。

“其實我一直都在做心血管疾病的研究,順着基礎醫學研究一路前行。”但是如何有效地將基礎科學研究與臨床治療以及藥物研發相結合,是一個複雜問題。王婧希望,未來,無論是醫院還是醫藥企業,可以將基礎醫學研究視為研發的關鍵組成,並通過産、學、研結合促進整個領域的發展。

“做基礎研究,擁有堅定不移的信念更重要”

這幾年除科研工作,作為導師,王婧也肩負起培養基礎醫學創新人才的任務。當我們問到,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基礎醫學科研工作者應具備何種品質時,王婧&&。

“與智慧相比,我更看重堅韌的品質。確實,從事科學研究的人中有一部分擁有非常高的智商,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先天條件。但在醫學的基礎研究領域,解決問題的決心和團隊合作的能力通常更為關鍵。”王婧的回答體現了她對基礎醫學科研的獨特見解。聰明固然重要,但在追求基礎醫學研究的道路上,持之以恒、不屈不撓的精神更能帶來長遠的發展。面對科研中的艱難挑戰和複雜問題,也只有擁有堅忍不拔的品質,才能在困境中尋找突破口。

【糾錯】 【責任編輯: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