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科學記憶 “2023科學年話”活動在京舉辦-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1/15 08:32:00
來源:新華網

對話科學記憶 “2023科學年話”活動在京舉辦

字體:

      從神十七發射圓滿成功到國産大飛機C919開啟首次商業飛行,從量子計算破紀錄到“中國天眼”探測到納赫茲引力波,從中國第20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到中國“人造太陽”實現穩態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運行403秒,2023年中國科技創新迎來眾多高光時刻。

      從生態保護紅線守護美麗中國到國家自然博物館正式揭牌,從“超級月亮”全網刷屏到全國科普日活動引發公眾廣泛關注,時至今日,科學普及已成為推動全民科學素質提高、增強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和文化軟實力的關鍵。

北京交通大學物理系副教授陳徵主持本次活動

      為順應時代需求,引領科學風尚,營造科技創新氛圍,培育科技創新文化。14日,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在京舉辦“2023科學年話”活動。活動依託新華網大數據技術,抓取2023年全年科學事件在各大新聞網站、APP、微博、微信等&&的傳播數據,梳理出“2023公眾最關注的科技事件”,並邀請院士專家,講述事件背後的科學故事。新華網、北京科協、科協頻道、蝌蚪五線譜、北京科學中心、光明網等&&同步進行直播,在線觀看超過700萬人次。

      探尋星空奧秘 逐夢星辰大海

      在“探尋•星空奧秘”環節,中國科技館原館長、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王渝生用風趣幽默的語言闡述了他對宇宙星空的理解,“萬物生長靠太陽,晚上有月亮和滿天的星星。太陽、月亮和星星,給我們帶來無盡的遐想,也激發了我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是一種知識、一種方法、一種思想、一種精神,還是一種社會見識。“我們現在要把社會力量組織起來做科普,提高全民的科學素質,實現中國的現代化。”王渝生説。

      2023年8月30日至31日,“超級月亮”“藍月亮”現身夜空。天文美景激發人類對星空宇宙的幻想,“觀天巨眼”看蒼穹的想象也隨着科技創新走進現實。

      2023年“中國天眼”捕獲納赫茲引力波。波長可達數光年的納赫茲引力波是宇宙裏亙古恒久的背景噪音,比起2016年人類最早發現的高頻引力波,它們更難被“收聽”。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究員、北京大學教授李柯伽説,“納赫茲引力波的探測非常困難,我們實際上採用了另外一條路徑,通過觀測天上的一組天然的時鐘毫秒脈衝星,看引力波對脈衝信號産生的影響,再想辦法把引力波留下來的證據找出來。”

      實現科技新突破 匯聚磅礡科技力量

      科技創新,就像撬動地球的杠桿,總能創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蹟。在“突破·科技力量”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商飛首席科學家、C919大型客機總設計師吳光輝&&,C919大飛機實現了商業飛行,這標誌着大型飛機研發過程的全面完成。下一步,我們不僅是要把大飛機生産出來,讓它運營好,而且要規模化、系列化地發展。飛機不僅是設計出來的,使用、維護才能成為一個好飛機。C919開啟了中國航空製造業規模化的“第一步”,也是中國製造業向高精尖領域突破、加快轉型升級的“一飛沖天”。

      中國第200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下線,也“跑出”了汽車産業新未來的重要時刻。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專務秘書長張旭明&&,2023年,中國新能源車産業發展迅猛。新能源汽車代表了一種更加環保、安全且可持續的交通方式。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生産量達到2000萬輛,表明了該産業發展模式的可行性。

      科技可見可得的成果不僅在宏觀尺度得到突破創新,在微觀尺度也正在實現蓄力爆發。“去年,‘九章三號’的報道吸引了眾多的目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傳播係副主任、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嵐峰説,“九章三號”量子計算原型機只需要百萬分之一秒,就能處理目前全球速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需200億年才能求解的特定數學問題,這進一步鞏固了我國在光量子計算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從珠算到量子計算、從《九章算術》到“九章三號”量子計算機,中國人一直在不斷探索“中國計算”新的突破點。

      當我們為“量子計算”的飛速進展而驚嘆時,2023年“我國‘人造太陽’,創造新的世界紀錄”這一科技事件,也受到了公眾廣泛關注。EAST裝置成功實現403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進一步驗證了未來聚變實驗堆高約束模式穩態運行的可行性。

      2023年,中國科技“熱詞”不斷涌現,一系列前沿科學技術研究斬獲重大突破,一大批科技成果在世界科技舞&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中國印記。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共同守護綠色家園

      隨着科技創新能力與水平進入高速化發展,如何更有效地將先進技術與保護綠水青山更好的結合,也是人類不斷探索的議題。

      在“共生·綠色家園”環節。中國國土勘測規劃院研究員陳瑜琦&&,全國生態保護紅線是保障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一方面通過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我們實現了對重要的自然資源,重要的生態空間,還有珍稀瀕危物種還有棲息地大規模整體性保護,有助於能夠守護好綠水青山,為子孫後代留下美好家園;另一方面,這次生態紅線的劃定,我們把生態脆弱區也納入保護範圍,下一步將結合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治理,提高整個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她説。

      國家林草局東北虎豹監測與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馮利民以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東北虎豹的保護為例,講述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命運與共的關係。他介紹,老虎位於生態系統的頂端,對於維持生態的整體平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種群的恢復意味着整個食物鏈和生態系統的恢復。隨着生態文明建設地位和作用不斷凸顯,國家對東北虎豹公園的科技支撐在持續增強,“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監測網絡體系日臻完善。馮利民介紹,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現已配備了超過兩萬台的實時觀測設備,這相當於為整個園區安裝了“千里眼、順風耳”,從而實現了園區的實時可見、實時管理的建設目標。

      一條紅線守護着美麗中國,一座場館則講述着“地球家園”的前世今生。

      2023年6月5日,國家自然博物館在北京正式揭牌。從“北京自然博物館”更名為“國家自然博物館”。在國家自然博物館副館長張玉光看來,更名後,不變的是全體博物館同仁的初心,這座場館依然堅守科學知識的普及與人類文明的傳播。變化的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國家自然博物館立足新的使命方向,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對話的數智化&&。

      無論是生態保護、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還是自然類科普場館建設、生態科普教育等,始終都要圍繞着生態文明建設,圍繞美麗中國建設。“十四五”時期,“雙碳”目標已經成為引領中國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引擎”。“我們承諾實現雙碳目標,並沿着‘雙碳’的道路前行。這不僅有助於保護我們的自然生態系統,還能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能源、自然資源的保護必須與經濟增長保持一致。經濟繁榮、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環境得到改善,這才是我們追求的最終目標。”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化工係教授金涌説。

      逐夢科技之光 共啟科普未來

      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科技成果之外,科學普及同樣是事關民生福祉的“大事”。

      2023年9月17日至23日,第20屆全國科普日活動在全國各地集中開展。感受科技進步、聚焦科學教育、打通科普“最後一公里”,一系列高精尖的科技成果集中亮相,為觀眾們帶來異彩紛呈的科普嘉年華。

      在“逐夢·科技之光”環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乃彥認為,科技和科普兩者相輔相成,偏向哪一邊都不行;原國家海洋局科技司司長、中國海洋學會海洋科普工作委員會主任曲探宙認為,科技工作者應始終站在科技發展潮頭,並成為科普工作的主力軍;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國家動物博物館副館長、研究館員張勁碩認為,科普工作者要擔任“翻譯”的角色,要把晦澀的、專業的科技語言變成有溫度、有趣的知識觸達公眾。

      2023年,第十二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公布,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12.93%,為實現《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提出的2025年目標“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5%”打下堅實基礎。

      “上天入地”、“前沿科技”和“逐綠前行”的背後,凝聚了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對科普工作的全情投入,從而不斷推動了不斷推動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的“雙向奔赴”。

        回顧2023年,中國科技創新成就熠熠生輝。展望2024年,追求科學夢想的步伐也不會停歇,“科學沃土”“創新之花”將孕育出更多的“科技果實”。

 

附:“2023公眾最關注的科技事件”

1. 神十七發射圓滿成功

2. C919大飛機開啟首次商業飛行

3. 中國新能源汽車生産量達到2000萬輛

4. 這輪滿月不一般:“超級月亮”+“藍月亮”

5. 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全面劃定

6. 百萬分之一秒VS二百億年 中國量子計算又破紀錄

7. 403秒!我國“人造太陽”創造新的世界紀錄

8. 我國迎來第20屆全國科普日活動

9. 探測納赫茲引力波“中國天眼”取得突破

10. 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國家自然博物館正式揭牌

(依託傳播數據及權威專家評審梳理)

【糾錯】 【責任編輯: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