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新華網聯合推出《小家大事-北京科學榜樣》跨年系列,讓我們共同走近優秀科技工作者,走進科學的世界,感受科技的魅力。今天,我們將走近中海油研究總院有限責任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第二十五屆茅以升科學技術獎——北京青年科技獎獲得者楊仁鋒。
人物名片:楊仁鋒
中海油研究總院有限責任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
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所屬單位專家
第二十五屆茅以升科學技術獎—北京青年科技獎獲得者
敢試敢為 尋求突破
一進到楊仁鋒的辦公室,一摞摞手稿映入眼簾。楊仁鋒向我們介紹着手稿上經過不斷推演、不斷修改得到的密密麻麻的數學公式,我們的思緒也隨他到達了遼闊的大海上。
“海洋油氣田高效開發技術的突破是一個基礎理論與應用技術共同發展的過程,也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出現新問題-再逐漸完善解決-迭代升級的過程。從簡入繁,再由繁入簡,歷經磨礪才能取得最終的成果。”楊仁鋒介紹。他的第一次技術突破便起源於這樣反復推敲的深水油田項目。
“當時參加的第一個深水油田項目,作業者是一家國際頂級石油公司,技術實力強,行業影響力突出,剛開始合作時,對於我們提出的技術建議重視度不夠。”楊仁鋒回憶。“我接觸項目時,剛入職不久,非常希望自己的技術得到認可,因此抱着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心裏暗自發誓要在技術上取得突破。”
深水油氣田開發對技術精度的要求極高,楊仁鋒在攻關過程中注意到以往常用的方法忽視了目標油田的一些特殊因素,因此將突破口確立在了提高數學模型預測精度方面。經過多次嘗試,他終於成功地把原本忽視的因素融入進模型,大幅提高了預測精度,在理論層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之後舉行的技術研討會上,楊仁鋒提前給合作公司發了正式的郵件,詳細介紹了油井見水預測結果、含水上升規律、産量遞減規律,並明確給出了調整建議。最後,實踐結果喜人:多口井預測結果精度極高,理論成果得以證實。楊仁鋒逐漸獲得了合作公司的認可,並多次獲邀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技術交流中贏得了重要的話語權。
楊仁鋒以取得的成果為基礎繼續深入攻關,逐漸形成了成熟的理論體系。他帶領團隊攻克了“兩提一降”(提高産量、提高采收率,降低遞減率)項目,在水驅油基礎理論與動態預測方法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獲評“中國海油十大關鍵技術”,支撐中國海油2023年含水上升率、遞減率達到歷史最好水平,助力原油産量再創新高。
楊仁鋒&&,要深刻理解現有技術成果的適用條件,在消化吸收現有經驗的基礎上,遇到新問題,也要有敢於創新的勇氣。在保持技術自信的同時,仍需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地做好基礎研究,完善現有理論,用過硬的技術支撐油氣田更高效的開發。
打破固有思維:持續積澱 靈感涌現
楊仁鋒的工作重點不僅有老油田的挖潛,還有新油田的建設。不同類型油氣田在開發技術上存在較大差異,其中差異性最為明顯的是一種高黏原油—稠油。稠油開發主要採用熱採的原理,通過提升溫度使原油黏度降低,流動性加強。
2013 年,中國海油收購加拿大尼克森公司。尼克森主營業務在油砂領域。油砂是一種常規條件下呈固態的特殊礦藏,主要採用 SAGD開發技術(蒸汽輔助重力泄油技術)。從事這項業務對於中國海油技術團隊來講完全是零基礎、零經驗,因此楊仁鋒和團隊需實現從0到1的探索。“當時,我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研讀最基礎的理論、行業專家發表的公開文獻,先梳理清楚基礎理論,再根據實際項目的特殊性尋找關鍵突破口。但目標油田和已開發的油田相比品質更差,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們一直沿着成熟的、已有的方法思考,一直沒有突破。”楊仁鋒介紹了當時面臨的困境。“突然有一天,我在思索影響結果的主控因素和繁多的其它影響因素時,不再着眼於難以評判的單個因素,而是嘗試構建不同因素之間的相互關係。我們從這個新的想法出發,發現很多現象可以被清晰地解釋,求解也更簡潔,取得了技術上的重大突破。”以蒸汽輔助重力泄油技術(SAGD)為突破口,楊仁鋒與團隊在稠油熱採實驗裝置、開發理論與關鍵熱採技術方面持續攻關,實現了海上稠油熱採技術從0到1的突破,推動全球首個海上大型特超稠油熱採開發示範工程落地。
這次珍貴的經驗使楊仁鋒認識到,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更開闊、更開放的思維,而在研究過程中,遇到瓶頸問題,始終不放棄,在持續的積澱下才會有“靈光乍現”的瞬間。
海油人的擔當:拓荒 開拓 探索
交談間隙,我們偶然間看到墻上的一張海報,上面寫着“拓荒者”、“開拓者”和“探索者”九個醒目的大字,下面一行寫着“‘藍海聚智’青年創新工作室精神”。正當我們疑惑這三者具體有何指代時,楊仁鋒為我們揭曉了答案。“‘拓荒者’是指在勘探領域,通過理念、技術和手段的創新,去尋找更多的油田,所持有的敢於突破的精神;‘開拓者’是指在發現油田後,為了更好的開髮油田,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所持有的敢於挑戰的精神;而‘探索者’更多的是指全鏈條的創新,是一種敢為人先,勇闖科技新邊界的創新精神。” 時至今日,楊仁鋒一直帶領團隊在具有領域性和前瞻性的前期項目上潛心研究,連續三年設計年高峰産能超千萬噸。歷經多年的攻堅克難,楊仁鋒在水驅油基礎理論及高效開發、海上稠油規模化熱採及油砂SAGD開發、低滲透油藏非線性滲流基礎理論與有效開發、潛山裂縫型凝析氣藏循環注氣提高采收率等方面形成標誌性技術,獲得了較好的現場應用效果和經濟效益。多重磨礪讓楊仁鋒迅速成長,在 2018 年獲得中國能源研究會優秀青年科技獎,2022年獲得孫越崎能源科學技術獎—青年科技獎;2023年獲得茅以升科學技術獎—北京青年科技獎…
敢於突破、敢於挑戰和敢為人先是新一代海油人的擔當和使命。“年輕人對基礎研究要更重視,要有紮實的基本功,在打好地基後,要沿着一個方向,深入地去開展基礎科學問題研究。同時,我們也希望團隊中的年輕人能夠實現綜合素質的提升,用系統的眼光分析和解決問題。”這是楊仁鋒對後來者的期望。
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楊仁鋒始終敢為人先、敢想敢為,引領着熱愛海油事業的一批又一批科技工作者共同前行。在北京,還有許多像楊仁鋒一樣的優秀科技工作者,在各個領域深耕,共創北京科技發展的未來。北京市科協將發揮“北京科技工作者之家”的橋梁紐帶作用,團結首都廣大科技工作者,通過北京科學榜樣,起到示範引領作用,為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