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新華網聯合推出《小家大事-北京科學榜樣》跨年系列,讓我們共同走近優秀科技工作者,走進科學的世界,感受科技的魅力。今天,我們將走近北京理工大學光電學院教授、第二十五屆茅以升科學技術獎——北京青年科技獎獲得者黃玲玲。
人物名片:黃玲玲
北京理工大學光電學院教授
第二十五屆茅以升科學技術獎——北京青年科技獎獲得者
與光學結緣
“我從小就對自然界中的各種新奇的現象非常好奇。”
“高中時,我對物理很感興趣,所以在考大學的時候,就選擇報考的光電子專業。”
自然界有很多神奇的現象,而光是人類認識自然的最基本的工具,它通過散射和反射讓我們看到這個世界的五彩斑斕,也為黃玲玲照亮了走向科研世界的路。
源於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和對物理學科的熱愛,黃玲玲在高考報志願的時候選擇了天津大學和南開大學聯合培養的光電子技術科學專業。本科畢業後,她免試進入清華大學攻讀博士,在著名光學信息處理專家金國藩院士課題組學習。
“在我求學期間,金老師非常關注團隊裏每位同學的發展,他也鼓勵年輕學者們去開拓更新的、更前沿的研究方向。”金老師不論是對學術前沿的敏銳性,還是對學生的關懷都給黃玲玲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金老師的言傳身教和學校提供的優質研究資源,都讓黃玲玲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堅定,也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微納光學研究。
始於興趣,終於熱愛,成於傳承。順利拿到博士學位後,黃玲玲選擇走進高校,成為北京理工大學的一名教師,繼續在人生旅程中向“光”奔跑。
探照微觀未知世界
光學研究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實現對光的産生、調控、傳播和探測等操縱。歷史上,光學的進步始於大型透鏡和反射鏡的出現,隨着棱鏡和光柵等的使用而發展。但隨着光學調控接近衍射極限,這些傳統幾何光學器件的改進空間越來越少。在此背景下,微納光學逐漸進入大眾視野,也就是在微小尺度上對光學現象進行操控的一門新興學科,而超表面材料的研究是微納光學研究的重要分支,也是黃玲玲當前研究的重點。
黃玲玲説:“微納光學中的超表面研究是一種新興研究方向,主要關注的是超材料表面的設計、製備和應用。超表面可視為一類超薄智能表面,可以通過對微納結構的排布和算法設計,實現對光波的高度定制化操控,從而産生很多新奇的現象。”
新,既意味着機遇,也意味着挑戰。由於超表面技術研究是一門新興學科,黃玲玲的團隊在研究初期遇到了不少難題。
超表面材料的結構特質,決定了研究過程中必須使用如電子束曝光、離子束刻蝕等非常精細的加工設備,但早期研究中加工手段受限,黃玲玲的研究團隊不僅要對相關理論進行設計探索,還要對實驗實現、表徵、加工等都進行研究,才能克服由於加工條件限制帶來的誤差。
儘管困難重重,黃玲玲仍然對自己保持高標準、嚴要求。她不甘於只做跟隨性的實驗、研究,她希望在超表面領域實現突破、實現創新性發展,去探索、發現更神秘的光學世界。
理論建模、計算分析、光路搭建、加工製備、實驗檢測......在超表面研究與微納加工工藝相結合的過程中,為了達到理想的實驗結果,黃玲玲坦言,每一步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
經過不懈努力,黃玲玲先後克服了理論設計、高精度加工等超表面研究中的兩大難題。面向未來,黃玲玲也對超表面的研究發展充滿期待:“未來,微納光學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領域,光芯片領域,光學通信領域,光學探測領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光,照耀着來路,也指引着前進的方向。黃玲玲也將繼續收拾行囊,踏上尋光之旅。
亦師亦友 成為學生們的光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一名高校教師,除了完成自己的教學科研工作,與學生相處也是黃玲玲的“必修課”。求學期間,很多老師的關懷讓黃玲玲如沐春風,如今,她也將這份愛與希望繼續傳遞下去。
黃玲玲經過多年的實踐,摸索出了“亦師亦友”的導學關係,激發學生們的潛能,鼓勵大家在團隊協作中努力跟蹤國際前沿,在前沿研究的基礎上發現問題,激勵青年科研工作者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最大程度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攻克科研難關......
“一方面是繼承,一方面是創新。”面對青年科研工作者,黃玲玲經常鼓勵他們既要接觸國內外學界的研究前沿進展動態,又要有服務國家重大科技戰略的意識,主動發揮所長,有所創新、有所發明、有所創造,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從反射前人的光前進到自己成為發光源,黃玲玲仍然在光學研究的世界中不斷探索,時刻準備着點亮下一座知識的燈塔......(鄒採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