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口腔醫院教授劉燕:口腔醫學中的雕塑技術與藝術-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12/22 08:53:49
來源:新華網

北京大學口腔醫院教授劉燕:口腔醫學中的雕塑技術與藝術

字體:

      歲末年初,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新華網將聯合推出《小家大事-北京科學榜樣》跨年系列,帶我們共同走近優秀科技工作者,走進科學的世界,感受科技的魅力。今天,我們將帶你走近北京大學口腔醫院教授、第二十五屆茅以升科學技術獎——北京青年科技獎獲得者劉燕。

人物名片:劉燕

北京大學口腔醫院教授

第二十五屆茅以升科學技術獎—北京青年科技獎獲得者

      將所學知識回饋給祖國

      始建於1941年的北京大學口腔醫院是國家重點口腔醫學院校,底蘊深厚,師資力量雄厚,擁有多位我國口腔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正畸科教授劉燕也是其中一員。

      像所有的醫學生一樣,劉燕在正式成為一名醫生前,也經歷了漫長的學習期,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碩博連讀期間,她申請到海外留學,並對生物礦化機理及生物倣生納米材料在口腔疾病中的應用進行研究探索。2011年劉燕博士畢業後回國,繼續相關研究。

      何為生物礦化?何為生物倣生納米材料?其在口腔領域如何應用?劉燕解釋道,“生物礦化是自然界形成硬組織的一個過程,是利用生物體內的生物大分子調控無機物形成的過程。生物礦化技術目前正運用到粘接領域,換句話説,當牙齒出現小洞,需要用到一些粘結劑和修復材料進行修補的時候,傳統材料因為滲透性能不足,補牙的材料容易掉,而運用生物礦化技術進行粘接,能夠增強充填樹脂和牙齒本身的黏結力,減少它脫離的風險。”

      “而生物倣生納米材料,則是通過模擬自然界中天然的組織結構,如微納結構、化學成分等等,通過化學、物理組裝的方式,去形成新的支架材料。因為納米材料結構和成分上與機體組織的一致性,其生物相容性好,不會産生免疫排斥反應,因此它的再生效果會更好。”劉燕説,“相較於骨粉這種傳統的植入材料,生物倣生納米材料在結構和化學成分上,可以更好地模擬人體天然的組織,對免疫細胞及免疫微環境的調控更友好,為幹細胞營造一個良好的生長微環境,實現更好的再生效果。比方説,在口腔醫學中,牙周病或是長時間的先天缺牙,會導致骨量丟失。患者恢復牙齒功能時就需要進行骨量的修復,需要考慮對種植牙齒的土壤進行增高或增寬。而通過植入生物倣生納米材料,可以有效的幫助牙槽骨高度或者寬度恢復,實現種植體的穩定。”

      目前,臨床上使用的多為費用較高的進口材料,會增加患者的療診費用。劉燕希望從患者角度出發,為他們提供更高性價比的材料。

      期待公眾加強對口腔健康的重視

      “隨着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眾對口腔問題重要性的認識日益提升,但落實‘健康口腔’行動方案,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還需要公眾進一步掌握如何正確進行口腔健康防護與疾病治理。”劉燕認為,讓公眾知悉牙齒矯正需要在健康的牙周環境下進行、牙周治療周期可能會長達半年到一年、佩戴牙套需要更加注意牙齒健康狀況與口腔疾病的問題等進一步加大口腔相關知識的科普力度是這其中非常關鍵的一步。

      在醫院,劉燕每天接診約40位患者。在接診前,她會為患者提供較長時間的諮詢,解析正畸中需要配合哪些治療,同時對患者口腔衞生健康狀況進行評估。此外,在治療過程當中,劉燕及其團隊也會做大量的宣傳,如面對面講解、視頻宣講等方式,告知患者如何正確刷牙,盡可能提升診療效果,守護患者的笑容。

      對劉燕而言,從事這一行業最大的魅力在於它不僅是一門自然科學,還是一門人文科學,每一次的醫療診治都像是在進行一次技術與人文色彩兼備的“雕塑”。每位患者牙齒的特殊性使得設計方案不一,因而牙齒移動的速率,以及面型改善的程度都各不相同。在這樣的過程中,獨特與未知伴隨整個過程,但最終的結果更讓人驚喜。具體細化到日常的工作中,劉燕説,對待一個個真實獨立的患者,要有同情心和同理心,在理性的治療中體現人文關懷,做到有時治愈,經常幫助,總是安慰。

【糾錯】 【責任編輯: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