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冬季,“今冬會是冷冬還是暖冬”又成為熱門話題。那麼究竟如何評判是冷冬還是暖冬?北方多地入冬偏晚的原因是什麼?根據最新氣候預測,今年冬季會是個暖冬嗎?厄爾尼諾將在其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偏暖≠暖冬!“冷冬”“暖冬”到底誰説了算?
首先,需要弄清一個概念,冷冬/暖冬評判的是一整個冬季的冷暖狀況,所以一時的冷暖並不能代表整個冬季的冷暖情況,不能通過一場寒潮或一段時間偏暖就得出結論。
其次,冬季偏冷/偏暖與冷冬/暖冬也不是一回事。偏冷/偏暖只是相較於平均狀況而言,比平均狀況偏高可説是偏暖,比平均氣溫偏低是偏冷。而冷冬/暖冬則有着嚴格的判斷標準。
根據國家標準《暖冬等級》《冷冬等級》,冷冬/暖冬的判定都是用冬季三個月的平均氣溫作為判定的基本要素,通過當年冬季平均氣溫與其常年值的差值(距平)與標準差 (描述序列偏離其平均狀況的統計量)來判斷。
以暖冬為例,又分為單站暖冬和全國暖冬。當某一站點的冬季平均氣溫距平大於等於其標準差的0.43倍,則可將其定義為單站暖冬;全國暖冬則採用全國範圍內暖冬面積佔全國有效面積的百分比(也稱暖冬指數)來界定,暖冬指數≥50%,定義為全國暖冬。
圖片來源:中國氣象報社(作者提供)
今年冬天格外暖,與厄爾尼諾“有關”?
今年秋季以來,我國北方氣溫異常偏高,多地冬天集體“遲到”。雖然東北大部、華北西北部、西北大部等地已經入冬,但大部地區入冬時間較常年偏晚。這種極端反常的氣候現象,真的是與厄爾尼諾有關嗎?
國家氣候中心的最新監測數據顯示,自2023年5月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厄爾尼諾狀態以來,5月至10月關鍵區海溫指數呈現快速增暖持續趨勢,已經連續五個月超過0.5℃,可以判定一次中等強度厄爾尼諾事件已經形成,強度為中等,類型為東部型,並將持續到明年春季。
Niño3.4 區海溫指數(°C)和 SOI 指數逐月演變。(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厄爾尼諾的確是影響我國冬季偏暖的原因之一。對我國而言,厄爾尼諾的發生常常導致南方降水偏多,北方偏暖。據統計,1951年至2000年發生過14次厄爾尼諾,有13次我國冬季出現暖冬。但今年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入冬偏晚,主要還是今秋以來歐亞中高緯度地區以緯向型環流為主,我國受高度場正異常控制,西伯利亞高壓強度總體偏弱,冷空氣活動偏弱導致的結果。
冷暖大波動“雖遲但到”,背後氣象原因還有哪些?
從“火箭式”升溫到“斷崖式”降溫,寒潮“雖遲但到”。我國氣候類型複雜多樣,影響因素也較多,即使在暖冬,也會有階段性的冷,寒潮和大雪紛飛的場景都不會缺席。目前,寒潮天氣正在影響全國多地,需密切關注臨近的天氣預報和預警,防範階段性低溫雨雪天氣過程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
厄爾尼諾並非等同於暖冬,科學研究表明,溫室氣體增加、東亞冬季風減弱、火山和太陽活動等都是可能導致暖冬的原因。
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含量的急劇增加是近幾十年全球平均氣溫升高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由於溫室氣體特有的保溫效應,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平均氣溫的升高,特別是冬季氣溫的升高,導致暖冬的形成。
冬季風的強弱是導致我國冬季冷暖變化的直接原因。一般情況下,冬季風弱,意味着高緯度冷氣團不活躍,侵入我國的冷空氣次數少、勢力弱,則冬季氣溫偏高,易出現暖冬。而冬季風強時則相反。
極渦和副熱帶高壓也會影響我國冬季氣候。當冬半年極渦面積小而深厚時,極渦往往龜縮於極地附近,冷空氣聚集於極地附近的高緯度地區,不容易向中緯度地區擴散,對我國大部分地區影響較小,冬季平均溫度就偏高易形成暖冬;而極渦面積大而淺薄時,極渦往往偏離極地,活動於中高緯度地區或東移南下,帶來一股股較強冷空氣,使我國長江以北地區的氣溫大幅度下降。
位於歐亞大陸東南部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強弱也會直接影響到我國冬季的冷暖。一般情況下,當它強大時,有利於南方溫暖氣流向北方輸送,易出現暖冬;當它較弱的時候,則不利於南方溫暖氣流向北方輸送,我國冬季溫度往往偏低,出現冷冬。20世紀80 年代以來,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持續偏強,我國更易維持冬季偏暖氣候。
總之,準確預測平均氣溫超過臨界點的難度大,對冬季氣溫的預測往往只能給出偏暖或偏冷的趨勢,是否為暖冬或者冷冬的最終評判需要等冬季結束後,根據實況數據才能確定。對公眾而言,無論是暖冬還是冷冬,都需及時關注氣象預報預警信息,適時添衣保暖,做好防護措施。
作者:崔國輝 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中國氣象報社)記者
審核:周兵 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