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秋冬季節,總能在遼寧盤錦市看到一塊巨型“紅地毯”,其態如錦、其焰似火,鷗鳥在上空盤旋,風景如畫。
這美麗的“紅地毯”是由一株株鹼蓬草“編織”而成。鹼蓬草,學名翅鹼蓬,又叫海英菜,是灘塗上最靠近海水的“頭排”植物。它雖不起眼,但一叢叢密集相連的鹼蓬草,能成為太空看到的自然奇觀之一。例如,遼寧省盤錦市西南部遼河入海口處的紅海灘濕地廊道全長18公里,被譽為“世界紅色海岸線”。
在天津市濱海新區的大港油田附近,出現了一片“紅海灘”
但近年來,由於海岸線改變、土壤和海水鹽分上升、氣候及環境變化等因素,“紅地毯”面積有所減少。裸露的泥灘,像一塊塊難看的斑禿,遷徙鳥也失去覓食和隱蔽之所。為“退養還濕”,還鳥兒一片棲息之地,盤錦市有關部門積極實施鹼蓬草修復工程,通過開展潮溝疏浚、儲水擴容、鹼蓬草種補植、沙蠶和彈涂魚增殖放流貫通生物洄游通道等辦法,積極修復鹼蓬草。目前,景區廊道中的紅海灘面積已增加到今年的2.2萬畝,5年間擴圍10倍以上。
而在全市更大範圍,盤錦已恢復退化濕地577公頃,恢復鹼蓬草濕地574公頃。人退鳥進,自然生態修復後,盤錦濕地鳥類名錄由原來的200余種增加到今年的304種,每年在盤錦遷徙、停歇或繁殖的水鳥超過100萬隻。黑嘴鷗繁殖種群由早年的1200隻增加到今年的11696隻,成為國內瀕危物種保護成功的典範之一。
在渤海,鹼蓬草又搖身一變成為了修復海岸線的“先鋒衛士”。
渤海是我國唯一的內海,自身水動力條件較差決定了它自凈能力有限。長期的污染,導致渤海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尤其是在上世紀80年代建設遼河油田的時候,為了保護油田設施,附近一些地方的地面被硬化了,造成大凌河河水來回甩動,將淤泥甩到這邊,河頭灘塗就變成了遍佈淤泥的荒灘。
對此,錦州市有關部門積極採取大凌河口生態修復項目,一方面拆除了人工養殖設施,建起臨時性的堤壩;另一方面清除淤泥,通過從別處運來種植土進行覆蓋填充,增加淡水補給等措施改造土壤,再種上鹼蓬草等植物,等兩三年後鹼蓬草等生長穩定了,再拆掉堤壩,恢復自然生長環境。通過栽種鹼蓬草等,灘塗的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改善,兩三年後,河口灘塗濕地就會形成鹼蓬草與海灘相結合、自然過渡的環境狀態。濕地環境變好了,鳥類也飛來了。如今,每年棲息於此的留鳥和遷徙經過的候鳥數量達數百萬,包括比較珍稀的丹頂鶴、白鸛、天鵝等鳥類,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大凌河口的濕地和天空中。
別看鹼蓬草小小一株,它的能量可不小,能改良灘塗土壤,引來鳥類棲息,並讓我們看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能性,期望這片“紅地毯”能越開越紅,助力濕地修復。
審核專家:屠強 海洋出版社副編審
中國科協科普部
新華網
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