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雉是鸻形目水雉科的一種中小型鳥類,又名長尾水稚。大多生活在富有挺水植物和漂浮植物的淡水湖泊、池塘、沼澤地帶,主要以昆蟲、蝦等小型無脊椎動物和水生植物為食。因其腳爪細長,能輕步行走於睡蓮、荷花、菱角、芡實等浮葉植物上,且體態優美,羽色艷麗,被美稱為“凌波仙子”。
水雉在嬉戲
水雉為常見的季節性候鳥,繁殖期為每年的4-9月,每到繁殖季,它們就會換上黑白相間、十分醒目的繁殖羽,其後頸部有一塊鑲着黑邊的金黃色斑塊。冬羽則相對暗淡。與多數鳥類不同的是,雌鳥的體型巨大,而雄鳥則較為弱小,體重約為雌鳥的一半左右。
水雉是“一妻多夫”制,比較有趣的是雌鳥負責“開疆拓土” 雄鳥則孵卵喂食。每到繁殖季,雌鳥之間會為了佔領交配領地而“大打出手”。搶到領地後,雌鳥就會等待雄鳥的到來。被雌鳥相中的雄鳥,都會分到一塊地,用於繁殖哺育後代。更有趣的是,當領地內的雄鳥達到一定數量時,雌鳥還會擴大“領地”面積。領地內的雄鳥會在茨實葉上築巢,雌鳥會在巢內産下4枚鳥蛋,雄鳥則留下來孵蛋。在經歷22~26天左右後,新生命破殼而出,一般破殼後半小時,雛鳥就可以自行走路並覓食,雄鳥會守在雛鳥附近警戒和保護雛鳥。小鳥6周左右就可以成長為亞成體,7周左右學會飛翔,此時大部分水雉將飛離另尋棲息地。
水雉“夫妻”
受環境和水質的影響,水雉在我國分佈範圍正在逐漸縮小,種群數量也在逐年減少。隨着長江治理取得實效,位於浦口區的南京綠水灣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周邊自然生態越來越好,曾遠走他鄉的野生水雉也成雙成對返回繁衍。愛鳥人士在公園附近的水塘上發現,一群珍稀的水雉安家落戶了,並有了“下一代”——4枚水雉鳥蛋。
作為關鍵的濕地生態系統指示物種,水雉的到來,折射出良好的濕地生態環境。地球不單單屬於人類,也屬於潛藏在其間的難以計數的美好生命。水雉便是其中之一,它珍稀而美麗,對生態環境的敏感度,保護水雉,保護自然,保護我們共同的地球是每一個人的責任。
審核專家:屠強 海洋出版社副編審
中國科協科普部
新華網
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