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草原的生態蛻變-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11/20 11:07:09
來源:新華網

甘南草原的生態蛻變

字體:

在遼闊的甘南草原上,牛羊點點,帳篷上炊煙嫋嫋,馬背上牧歌飄揚。無邊的綠色連接着山脈,蜿蜒的溪流貫穿其中,天上的雄鷹低空盤旋……“快來這邊,這裡的景色更美!”一群興奮的游客在原野上説説笑笑。但這些游客或許並不知道,他們面前的甘南草原曾飽經滄桑,這是它蛻變後的美麗模樣。

斑頭雁在尕海濕地的水面上游弋

甘南是黃河重要水源補給區和長江重要支流發源地,是國家重要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境內有天然草場4084.9萬畝,約佔總土地面積的70%,是甘肅省最大的高寒草甸分佈區。甘南草原也是河曲馬、黑頸鶴、白天鵝、梅花鹿棲息的樂土。尕海湖,像一顆璀璨的寶石鑲嵌其中,夏秋時節,這裡草長鶯飛、野花爛漫、蝶飛蜂舞,構成一幅美麗的畫卷。“甘肅草原美,八分在甘南”是對這裡最生動的概括。

草原作為甘南重要的生産資料和生態資源,是關乎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關乎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生態安全的天然綠色屏障。重要的地理位置,讓甘南州必須啃下治理沙化這塊硬骨頭。2019年以來,甘南州累計完成投資9.7億元,實施了退牧還草、沙化草原綜合治理、退化草原人工種草生態修復試點等重點項目,累計建設休牧和劃區輪牧圍欄81萬畝,開展人工種草38.4萬畝,實施退化草地改良修復168萬畝、黑土灘治理128.7萬畝、毒害草治理30萬畝,草原生態環境有效改善。甘南州持續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對重度沙化草原採取“機械沙障固沙 + 植灌 +人工種草+封育”模式,對中度沙化草原採取“封育+人工補播 (補植)”模式,對輕度沙化草原採取禁牧封育模式,對潛在沙化草原採取輪封輪牧模式,分區域、分階段梯次推進修復治理,串點成線、連線成面,做到沙化治理全覆蓋、植灌播綠無盲點。積極開發應用生態造林模型和相關配套技術,規模化發展甘南黃河上游“一幹兩支”沿岸生態脆弱區防護林,提高林地蓄水保土能力及防護效應。充分運用信息、遙感和物聯網等技術,建設草原、森林、濕地等各類自然資源信息採集、存儲、分析系統,提升生態環境精細化管理能力和科學決策水平。

同時,科技保護手段也日新月異,從最初人工捕鼠、徒步巡邏,到現在設備傳回畫面數據、無人機監測拍攝,“保護草原一直在路上”。

經過甘南人的艱苦付出,甘南草原舊貌換新顏。甘南草原如今的良好生態也吸引了眾多的野生動物。尕海湖上成群的野鴨嬉戲打鬧,不時還有幾隻從游人頭上飛過。2020到2021年間,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曾兩度拍攝到瀕危野生動物雪豹畫面,國寶羚牛也首次現身碌曲縣,甘南高原上狼、鹿、羚、麝等野生動物較以往明顯增多,黑鸛、天鵝、黑頸鶴等珍稀鳥禽數量猛增。

審核專家:楊汝榮 中國科學院地理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國科協科普部

新華網

聯合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孫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