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吐魯番盆地東南部,有一座海平面下95米至海平面下76米的沙漠植物園,是全世界唯一一座位於海平面以下的植物園。1975年,經過規劃設計,在已營建的大面積人工固沙灌木林中劃地籌備建設的新疆第一座植物園——吐魯番沙漠植物園,用以更好地引種收集乾旱荒漠區的各類植物,並對它們進行繁殖培育,更好的防沙治沙。
素有“火洲”之稱的吐魯番嚴重缺水,年平均降水量16.4毫米,蒸發量卻達到3000毫米。這裡冬季嚴寒,夏季酷熱,溫差極大,能存活的植物少之又少。沙漠裏建植物園,難度可想而知。
針對當地的氣候、土壤和風沙特點,50年來,四代吐魯番沙漠植物園人接續奮鬥,累計引種植物800多種,有700多種荒漠植物馴化成功,佔到我國荒漠種子植物區係的60%左右。眼下,該植物園保存荒漠植物500多種,其中荒漠珍稀瀕危特有植物近150種,已建立常溫和低溫種質資源庫,長期有效保存荒漠植物種質資源600余種、3500余份。吐魯番沙漠植物園是目前中國最大的沙漠植物園,引種保存的大量中亞獨特的植物區係和珍稀荒漠植物,對中國荒漠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植物園裏的植物,抗風沙、耐乾旱、耐貧瘠、耐沙埋是他們的突出特性。同時,每個植物又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特點。植物園裏沙拐棗,它是防風固沙的先鋒植物,在沙地水分條件好時,一年就能長高兩三米。正是因為有了它固定流沙,才有了這個植物園,沙拐棗功不可沒。
如今,這片曾經的不毛之地遍佈各類植物,把沙地牢牢抓在根係之下。沙治住了,這裡逐漸變成適宜生活的地方,站在植物園內的觀景&上可以看到,周邊種起了葡萄,還有當地居民搬遷過來生活。
沙漠植物
吐魯番沙漠植物園開發引種栽培成功的荒漠植物資源,為防風治沙工作提供了支持,在中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公路沿線,栽種的全部是吐魯番沙漠植物園選育出的抗逆‘明星植物’,這裡的梭梭的冠幅達到四五米,有效阻擋了風沙對公路的侵害。這條世界上最長的沙漠公路在2005年完成了436公里的全線綠化,防沙林帶為沙漠增添了生命的氣息。
吐魯番沙漠植物園開發引種栽培成功的荒漠植物資源,在生態修復等方面也發揮了極大的作用。為配合塔河中下游受損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工程建設,項目組成員先後在新疆生産建設33團建立了實驗室,為項目提供了64種植物種子,提供沙拐棗、梭梭、檉柳等苗木15萬株,應用推廣面積達2241 公頃。
如今,越來越多的在荒漠中生長的植物來到吐魯番沙漠植物園,經過科研人員的選育後,將從這裡走向中國北方治沙防沙前沿。
審核專家:楊汝榮 中國科學院地理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國科協科普部
新華網
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