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白桿桿“肉蓯蓉”-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11/19 11:19:26
來源:新華網

沙漠白桿桿“肉蓯蓉”

字體:

      肉蓯蓉,又名蓯蓉,俗稱大蕓,又被稱為“沙漠人參”,為列當科多年生寄生草本植物。肉蓯蓉地下莖肉質,圓柱狀,常不分枝,葉鱗片狀在莖上螺旋狀排列。穗狀花序頂生莖端,具多數花,花萼筒狀或鐘狀,花冠筒淡黃白色,花期5至6月。漢代《神農本草經》即將其列為藥中上品,歷代本草都有記載,評價甚高。

      肉蓯蓉在我國分佈很廣,從東北松遼平原到內蒙古草原,中國西部廣大荒漠區都有分佈,分佈區面積在360平方千米以上。

      在我國,已定名的肉蓯蓉有8種,包括:荒漠肉蓯蓉、鹽生肉蓯蓉、管花肉蓯蓉、迷肉蓯蓉、蘭州肉蓯蓉、沙生肉蓯蓉、寧夏肉蓯蓉、深裂肉蓯蓉。歷代醫書記載和最早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的為荒漠肉蓯蓉和鹽生肉蓯蓉兩種,2004年管花肉蓯蓉也已載入《藥典》。

新疆且末縣農民在採挖人工種植的肉蓯蓉

      肉蓯蓉主要寄生在紅柳和梭梭等沙區耐旱植物的根部。作為一種寄生植物,肉蓯蓉寄生的梭梭、紅柳等喬、灌木有強大的防風固沙能力,也大大改善了生態環境。位於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的且末縣三分之二的面積是沙化土地,多年來,且末縣在防沙治沙實踐中,積極發展梭梭林下接種肉蓯蓉。目前,全縣防風治沙林總面積約17萬畝,梭梭林下肉蓯蓉接種面積約8萬畝。當地沙塵暴天氣年平均日數由20世紀80年代的16天左右下降為近年來的11天,浮塵天氣年平均日數由128天下降到近年來的98天。

      肉蓯蓉産業不僅讓沙漠披上了綠裝,還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贏”。近年來在紅柳、梭梭林中人工高産栽培肉蓯蓉獲得成功,肉蓯蓉畝産可達500多公斤,每畝年收入在3000元以上。通過發展這一産業,肉蓯蓉主産區的6000平方公里沙漠變為綠洲,構築了一道牢固的生態屏障。專家預測,到2026年,這一讓沙漠生“金”的産業可望突破500億元規模,遠期發展潛力巨大。

      目前,在新疆、內蒙古和甘肅等省區,已接種肉蓯蓉300多萬畝,肉蓯蓉藥材年産量達到8500噸,肉蓯蓉産業遍地開花,徹底解決了肉蓯蓉藥用資源短缺問題。此外,還對肉蓯蓉新産品開發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已開發出保健酒、肉蓯蓉飲片、有效成分提取物膠囊等多項新産品。

      繼續利用這些抗鹽抗旱能力強、且具有較高經濟價值和開發潛力的植物,通過建立科學高效的生態種植模式,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是未來努力的方向和動力。

      審核專家:楊汝榮 中國科學院地理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國科協科普部

新華網

聯合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孫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