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隱山林的白鷴-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11/18 14:40:08
來源:新華網

歸隱山林的白鷴

字體:

白鷴,又名銀雞,分佈於我國華南、華中及西南地區,常隱居於生態環境較好的深山密林之中,自古被人們視為吉祥之鳥。白鷴是雜食性鳥類,主要以植物的嫩葉、幼芽、花、莖、漿果、種子以及苔蘚等為食,也吃鱗翅目昆蟲。白鷴不善飛行,一般在地上活動,早晨和黃昏出來覓食,吃飽之後就在林中梳理羽毛和休息,晚上擇木而棲。夜晚一般不會集中在一棵樹上棲息,避免被天敵“一網打盡”,次日清晨再一一飛到地面活動。

白鷴外形條件極好,素有“林中仙子”的美譽,雌雄鳥有很大不同,兩者身形不一,羽色也不同,通常雄鳥身長100至119厘米,上體和兩翅為白色,背部密布“V”形黑紋,頭後披着一縷烏黑色的羽冠,下體也為烏黑色,臉部和腳部為赤紅色。白色長尾羽是雄鳥的典型特徵,行走和飛行時會給人一種仙氣飄飄的感覺。與雄鳥相比,雌鳥不管是體型還是“顏值”都有些遜色,其身長約58至67厘米,通體為棕褐色,尾羽沒有雄鳥的長,和雄鳥站在一起,雌鳥顯得很沒有存在感,不易被人察覺。

資料圖片:一隻白鷴在岩石上停歇

白鷴深居山林,有自己的生活習慣,一般不會主動參與到人類活動中,且對生活環境要求較高,喜歡在森林茂密、食源充足、空氣質量好的自然生態環境裏繁衍生息。群體內有嚴格的等級關係,常成對或結成3至6隻的小群活動,冬季有時集群個體多達16至17隻。

白鷴在民間有“白鳳凰”“山鳳凰”等美稱,因其野生種群數量較少,被列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近年來,各地重視自然生態保護,白鷴的數量呈現增長趨勢。白鷴在福建各地廣泛分佈,三明、龍岩、漳州等地數量可觀。虎伯寮自然保護區於2001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包括原虎伯寮自然保護區、樂土自然保護區、鵝仙洞管護片、紫荊山管護片,森林覆蓋率達87.6%,屬南亞熱帶雨林特徵。保護區內有珍稀植物130多種,珍稀動物264種。白鷴在保護區古已有之,算得上是“土生土長”的居民。

隨着各地重視自然保護,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白鷴的數量呈現增長趨勢,願不久的將來,白鷴家族能在更廣闊的林間散步覓食,給人類留下更多驚鴻一瞥的瞬間。

審核專家:陳睿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博士

中國科協科普部

新華網

聯合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滿旭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