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丹東東港市水稻科普示範基地:田邊搭建科研&&,帶動農民共同致富-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11/17 11:25:21
來源:新華網

遼寧丹東東港市水稻科普示範基地:田邊搭建科研&&,帶動農民共同致富

字體: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助力國家科普能力建設,自2006年中國科協、財政部共同實施基層科普行動計劃以來,各地依託該項目,緊密結合現實需求和地方特色,積極面向基層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服務。中國科協精選出2022年部分創新實踐案例,供學習參考。

  民以食為天。糧食産業的高質量發展,對於保障基礎民生、提升社會福祉具有重要意義。遼寧省科協、東港市科協依託“基層科普行動計劃”,支持東港市水稻示範繁殖農場借力“四站一院”(黃海稻區院士工作站、國家級水稻品種區域試驗站、農業部瀋陽作物有害生物科學觀測試驗站、中國植物病理學會東港服務站和遼寧東港水稻科技小院),開展科普示範基地建設,不斷提升黃海稻區水稻産業化技術水平,增加黃海稻區農民經濟收入,減少化學合成農藥的使用,明顯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探索出一條水稻種植提質增效可持續發展之路。

有的放矢,多方資源合作攻關

  黃海稻區是遼寧省傳統低産稻區,水稻品種“小、散、亂”,同質化嚴重、優質品種稀缺、種糧戶收入低等問題長期存在。針對以上問題,東港市依託“基層科普行動計劃”對示範農場進行科普項目資助,建設東港市水稻科普示範基地,助力基地水稻良種繁殖和技術推廣。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激發基地活力。科普活動站、科普示範基地先後落戶示範農場,東港市科協將科普長廊安裝在職工文化活動廣場,推動科普資源進企業、進村屯、進田間地頭。農場依託“四站一院”建立了“優秀人才庫”,培養本土人才11名,引進專家人才52名,開展專題培訓30余場,培訓黃海稻區農技人員、合作社負責人、種地大戶5000餘人。

  加強&&支撐,打造志願服務品牌。今年以來,示範農場聯合中國農業大學、瀋陽農業大學、遼寧省農科院專家和農場農業技術科和銷售科年輕骨幹力量,建立“專家指導服務隊”和“田間課堂”,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為農村農業生産的産前、産中、産後提供科技服務,有效轉化先進適用技術8項,推廣優新品種3個,建立科技成果示範點18個,累計培訓農戶600餘人次。

  加強科研創新,堅持引進合作和自主創新兩條腿走路。基地自主研發並通過遼寧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品種5個,引進推廣水稻新品種8個,接收遼寧省農科院水稻所、鹽鹼地利用所授權品種11個,為大連、丹東沿海稻區水稻新品種推廣應用做好有力的技術儲備。

  加強科普活動,貼近群眾生活。農場的技術服務隊深入田間地頭,指導種地大戶科學育苗,依託基地為周邊中小學學生提供“科普游”活動,舉辦“水稻新品種推介會”,對黃海稻區稻种經銷商和種地大戶進行科學選種、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培訓。以“科普大集”的形式,深入到黃海稻區的各個鄉鎮,為農民送去種植技術和科普資料。

  加強科研合作,初步形成“産學研”和“農科教”相結合的基地。積極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瀋陽農業大學、遼寧省農業科學院等高校、科研單位建立合作關係。當前,共有60多名國內外專家、教授、科技人員進場開展科研、指導和服務工作。

碩果纍纍,一脈土地煥然新生

  吸引科研成果在示範農場實現落地轉化。近年來,國家“863”“948”科研項目和“糧食豐産科技工程”的相關課題及子課題在示範農場實施。在産學研合作基礎上,基地承接了省農科院“北方水稻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集成研究與示範”、天津農科院作物所“港優系列雜交稻改良”等研究及技術推廣課題,對本地區糧食安全和增産增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打造“東港大米”品牌,幫助農民增種增收。基地的常規稻東研稻19,由於其具有出米率高而穩、高産高效等突出優勢,有效解決了農戶賣糧難、賣價低的難題,2022年種植面積達20多萬畝。

  發揮科普引領作用,形成“農場+農戶+基地”的産業化發展模式。通過基地打造品牌,引領協會和農戶從事農業標準化、産業化生産,初步形成“農場+基地+農戶”“農場+合作社+基地”等以企業龍頭、聯動農戶和基地的産業化發展模式和機制,推動東港農業産業化發展進程。  

志願服務雲&&直播,線上講解水稻病害防治

【糾錯】 【責任編輯:岳祥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