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海綿城市,是指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築、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使城市像海綿一樣“呼吸”起來。海綿城市在適應氣候變化、抵禦暴雨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和“韌性”,也稱為“水彈性城市”。
從內涵和特徵上來講,建設海綿城市一方面是聚焦雨水問題,包括城市內澇、水資源利用、雨水徑流污染、合流制溢流污染等;二是源頭減排優先,優先從源頭控制雨水徑流,實現對雨水徑流總量的削減和峰值流量的削減,盡可能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水文過程的影響;三是綠色設施優先,要利用天然的、修復的和人工建設的綠色基礎設施,實現對雨水的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
近年來,全國多地積極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江西萍鄉,超八成建成區達到海綿城市標準,逐步實現了“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整體目標;在吉林白城,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困擾城市發展的缺水難題得到解決,昔日的“風沙城”正發展成為東北“水鄉”。
資料圖片:江西省萍鄉市在海綿城市改造過程中使用的一種透水磚
從長遠來看,海綿城市不僅能夠治污蓄水,還可以構建良性的生態運行體系,讓城市融入大自然。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設施,實現了雨水的調蓄、凈化,營造出與自然相容的生態景觀;城市公園、林蔭綠帶等場所,創造了更優質宜居的環境。
隨着海綿城市的推廣普及,越來越多的地方因地制宜,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融入到城市建設全過程中,聚焦市民所盼,以生態賦能城市發展。城市變綠了、天變藍了,水變清澈了,許多看得見的變化就在家門口發生了,越來越多的百姓享受到了海綿城市建設帶來的環境變化。
資料圖片:秦皇島市海港區拍攝的一個新改造完工的小區廣場可透水地面
“海綿城市”是現代綠色新技術與社會、環境、人文等多種因素下的有機結合,是推動綠色建築建設、低碳城市發展、智慧城市形成的創新表現。讓城市像海綿一樣“呼吸吐納”,營造山清水秀的生態環境,建設高品質的現代都市,才能把良好生態環境打造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展現美麗形象的發力點,實現美麗宜居、幸福棲居。
審核專家:鄭超超 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高級工程師
中國科協科普部
新華網
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