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2023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促進公眾理解人工智慧”專題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論壇旨在探討如何積極推動公眾對人工智慧的理解和應用,幫助公眾充分把握機遇、迎接挑戰。
論壇由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中國電子學會和光明網聯合承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科技哲學研究室主任、中國科協-復旦大學科技倫理與人類未來研究院教授段偉文主持。
中國電子學會副秘書長曹學勤表示,為了讓公眾能夠使用和探索人工智慧技術,需要推動人工智慧教育普及,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加強公眾對人工智慧的認識和理解,使其能夠更好地評估人工智慧的風險和機遇。
專題論壇報告環節,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龔克,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會士默罕默德·薩萬(Mohamad Sawan),上海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天津大學機器人與自主係統研究所副所長齊俊桐,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大久保達夫(Tatsuo Okubo),微軟(中國)公司首席技術官韋青,中國政法大學數據法治研究院教授張淩寒,突尼西亞科學技術未來協會主席哈特姆·斯裏曼(Hatem Slimane),圍繞5G、物聯網、人工智慧、ChatGPT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熱點話題,探討人工智慧科學普及和傳播的方式和路徑。
龔克作題為《讓生成式人工智慧成為人類的好幫手》的報告,圍繞生成式AI是否成熟,是否可以被使用,它的風險在哪裏、有多大,對人工智慧發展該按下加速鍵還是暫停甚至是關機鍵等問題進行了分析,並論述了“為何”以及“如何”使生成式AI成為人們的好助手。
默罕默德·薩萬(Mohamad Sawan)作題為《興起的人工智慧醫療器械:優勢與局限》的報告。報告介紹了基于定制的片上係統(SoC)整合平臺的可穿戴和植入式醫療閉環神經調制器的實現。後者用于診斷、治療和預測健康狀況,重點講述了基于腦機介面的醫療器械,在有效診斷和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
齊俊桐作題為《未來已來:智能機器人時代》的報告,通過倣生、倣人等類型的機器人發展情況介紹智能性提升的歷程,展望了未來機器人如何服務和改變人類生活。
大久保達夫(Tatsuo Okubo)作題為《通過人工智慧來理解我們的大腦是如何工作的》的報告。報告介紹了名為"FlyWire"的項目案例,該項目借助人工智慧技術對果蠅大腦的海量腦科學數據進行分析,加快了研究進度,説明負責任地使用人工智慧技術和公眾參與可以加快基礎科學研究的進展。
韋青帶來題為《滑向冰球的下一個位置》的報告。他分析,當下最熱門的莫過于以基礎模型(foundation model)為代表的人工智慧的進步,因此,在這次活動中,重點與大家探討人工智慧領域是否有些規律可循以及技術發展的次第如何的話題。
張淩寒以《如何防范風險安全善用人工智慧》為題分享了在人工智慧時代,如何防范風險,安全善用人工智慧,提高民眾數據安全意識,提高數字素養。
段偉文以《生成式人工智慧將如何改變我們的學習和教育》為題,闡述了人工智慧是一種知識生産的新形態,開啟了一種建立在海量乃至全語言數據之上的知識生産自動化模式。他認為,生成式人工智慧可以幫助人類擠出知識的水分,人們的學習方式和教育模式應該更加主動地迎接和適應這一變化,重新設定學習的核心內容和智能發展中的關鍵技能。
哈特姆·斯裏曼(Hatem Slimane)以《教育領域的人工智慧》為主題進行報告,回答了“作為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專業人士,我們需要培養哪些技能?”以及“我們能否在知識、績效和新技術之間取得平衡”等問題。
“促進公眾理解人工智慧”報告演講現場
“促進公眾理解人工智慧”專題論壇旨在為公眾提供高品質的人工智慧資訊與建議,推動人工智慧持續為社會帶來積極影響,為促進公眾理解並更好地應用人工智慧貢獻力量。